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梅氏家族与旗手卫10号院
梅氏家族与旗手卫10号院
2015-11-22 15:25:35 来源:
编辑:保保
点赞:  点击:152  评论:
梅氏家族与旗手卫10号院 一、 序言 梅氏家族,明代洪武年间居住南京。永乐年间迁居北京。后因子孙世代承袭“天津右卫指挥使”之职且延续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遂世居于天津。梅氏先世出过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功臣、汝南侯梅思祖,出过朱元璋二公主的驸马梅殷。 1926年,天津梅氏中,梅曾臣这一支迁居北京,卜居和平门内。后于1931年定居于旗手卫10号院。 梅曾臣一支,以教育世家闻名,连任18年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是梅曾臣长子;抗战期间在成都复建燕京大学并任代校长的梅贻宝,是梅曾臣五子。梅曾臣的儿、孙两代后人中,共有9人从事教育工作。若将外孙辈后人计入,则执教者可达20余人。 梅曾臣的子、女(“贻”字辈)10人,以及这10人的媳、婿,已在上个世纪全部作古。孙子、孙女(“祖”字辈)15人,现存者11人,其中年龄最低的也已达71岁。 本文依据梅曾臣孙辈、77岁的梅祖武先生提供的图片、资料及回忆讲述,求证于《明史》相关史料,对梅氏先世渊源及梅曾臣一支在北京旗手卫10号院生活时的状况,做了考证、记录、整理工作。 二、“旗手卫指挥使司”和旗手卫胡同 旗手卫,是一处与明、清老北京城并存过500余年的古老地名。过去的旗手卫胡同,大致与今北京市西城区的“人民大会堂西路”北段相重叠,其南口与东绒线胡同相接,其北口与銮舆卫夹道西口和刑部律例馆东口形成十字路口,再向北可直抵西长安街。(附图一) 明代的军制,分设都督府、都司、卫、所四级管理。京师设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5个都督府,相当于5个大军区,分统全国各地军队,合称“五军都督府”。各军府长官为左、右都督各一名,正一品武官。 军都督府下辖各地,“都司”,全称为“都指挥使司”,相当于省军区,长官为“都指挥使”,正二品武官。 都司下辖“卫”,全称为“卫指挥使司”,相当于军分区,长官为“指挥使”,正三品武官。 卫下辖“所”,全称为“千户所”,相当于县级防区,长官称“千户”,正五品武官。 明代在京师还设有锦衣卫、金吾卫、羽林卫等“京卫”,旗手卫就是一个“京卫”。据《明史•职官志》,旗手卫建置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下辖5个所,执掌大架金鼓、旗纛、率力士随皇帝护架宿卫,初设在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到北京。正统七年(1442年),明英宗在北京皇城大明门两侧,为五府、六部、九卿各衙署建造衙址,旗手卫设在西侧衙址中锦衣卫的后身。(附图二) 明代嘉靖年间,张爵所撰《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述,旗手卫地处正阳门内以西的“大时雍坊”。 清初顺治二年(1645年),将锦衣卫和旗手卫合并改称“銮仪卫”。清光绪年间编纂的《顺天府志》载:“銮仪卫署在长安右门外,即明锦衣卫旧署,顺治二年改为銮仪卫”。原旗手卫衙址,“今废,其地犹仍旧名”,逐渐变为民居,胡同仍称“旗手卫”。《顺天府志》又载:“旗手卫掌金钲、鼓角、铙歌大乐”。可知,在清代,归属銮仪卫内的旗手卫,职能类似军乐队。 清末宣统年间,因小皇帝名溥仪,“仪”字需要避讳,故将“銮仪卫”改称“銮舆卫”。銮舆卫衙址又为新建的洋式司法部大楼占用。 1928年,国民党“二次北伐”占领北京,撤消了北京的“首都地位”,改为“北平特别市”,北洋政府的司法部也被撤消,大楼为北平地方法院及北平高等法院占用。在《1947年北平市地图》中,可以见到,在法院北侧,有“銮舆卫夹道”,而旗手卫胡同,就在法院西侧。1919年5月22日北洋政府京都 市政公所公布的《市内道路等级幅员之标准及已定等级路幅各道路名称》中,将旗手卫胡同列为“二等路,自南口至北口(宽度)十五公尺”。 本文讲述的梅氏家族梅曾臣一支,自1931年起,就住在旗手卫胡同10号院。 三、附马梅殷的父辈梅思祖,是朱元璋开国功臣,论功封为汝南侯 近年,海内外多家媒体报道过天津梅氏的先祖是明初驸马梅殷。笔者在《明史》中查到梅殷,及梅殷父、祖、子、孙共计五代人的史迹。这五代人中,有两位在《明史》立有《列传》,有六位在《明史》叙及姓名事迹。梅氏的端绪,其下限可上溯至600余年前的元末红巾军大起义时代,这在当代名人家族史研究中,也是罕见的事例。 《明史•列传第十九•梅思祖列传》开篇即说:“梅思祖,夏邑人。初为元义兵元帅,叛从刘福通。扩廓醢其父。寻弃福通归张士诚,为中书左丞,守淮安。徐达兵至,迎降,并献四州。士诚杀其兄弟数人”。寥寥数行史语,血雨征尘跃然纸上,所涉人物,均为一时风云之辈。了解了这些人物事件,梅思祖活动的社会背景即可明晰。 夏邑,今为河南省商丘地区夏邑县,是梅氏祖籍。据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姓氏寻根》,梅姓“源出于子姓。商朝时有梅国,是商族的同姓封国。商纣王时,梅伯在朝中任卿士……梅伯的后人就是梅氏”。商丘,正是商朝故地。夏邑,据刘福通发动红巾军大起义的发难地今安徽省颍上县只有170余公里。 “义兵”,是依附元朝官府的乡绅富户,以保卫家园为名,纠合家丁部曲成立的镇压起义军的地主武装。《元史"元顺帝本记》:“听富民愿出丁壮义兵五千名者为万户,五百名者为千户,一百名者为百户”。梅思祖能任元帅,他应该也是一方豪强。 扩廓,全名扩廓贴木儿,又名王保保,颖州沈丘(今河南省项城市)人,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随养父察罕帖木儿起“义兵”镇压红巾军,后被元朝授与太尉、河南王等高官显爵。 刘福通,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人,白莲教首领,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与韩山童在颍上县发动红巾军大起义,后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被张士诚部将袭杀。梅思祖“寻弃福通归张士诚”,极可能就在这年。 张士诚,泰州(今江苏省东台市)人,贩盐为业,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率盐丁起兵反元,后称“吴王“,建都于苏州。一度占有浙、苏、鲁间地盘二千余里,拥兵数十万。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被朱元璋大将徐达消灭。 梅思祖先做“义兵”元帅,后加入刘福通部下抗元,被扩廓帖木儿醢杀其父。“醢”,音“海”,是把人杀死后剁为肉酱的酷刑。梅思祖改投张士诚后,受命镇守淮安。《明史"太祖本记》说,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徐达征讨张士诚,进攻淮安时,梅思祖归降徐达,并交出防地淮、濠、徐、宿四州。濠州是朱元璋老家,收复后仅10天,朱元璋就回到阔别十余年的老家探望。他封梅思祖为大都督府副使,随徐达进讨苏州。张士诚闻讯大怒,杀害了梅思祖“兄弟数人”。 在元失其鹿,天下群雄竟逐之,高才捷足者先登的混战乱局中,梅思祖几经周折,最终投入了日后能成大事的朱元璋集团。但他的父亲、兄弟为此遭到了惨痛的迫害。此后,梅思祖跟随“征虏大将军”徐达,参与了灭元大决战中的伐中原、克山东、取汴洛、破陕州、下潼关;回师河北、收取元大都周边郡县、攻略晋陕等全部战役,功勋卓著。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论功封梅思祖为汝南侯,并赐予“世券”,即“功臣免死牌”。洪武四年(1371年),梅思祖又征伐川蜀、甘肃,十四年(1381年),又任“征南副将军”,扫平云贵,出任贵州都指挥使(省军区司令)、云南布政使(省长)。《列传》称他“善抚辑,远人安之”。 洪武十五年(1382年),梅思祖去世,“赐葬钟山之阴”,成为明太祖皇陵陪葬功臣。 四、梅思祖之侄梅殷,为朱元璋16位驸马中的“尤爱”者 朱元璋共有16位女儿,次女宁国公主,是元配孝慈皇后(即民间所说“大脚马皇后”)亲生。《明史宁国公主、梅殷列传》说,“宁国公主,孝慈皇后生。洪武十一年(1378年)下嫁梅殷。殷,字伯殷,汝南侯思祖从子也,天性恭谨,有谋略,便弓马。太祖十六女诸驸马中,尤爱殷”。 值得注意的是,《列传》叙及梅殷身世时,未按常规说明他是何人之子,只说他是梅思祖之侄。因此有理由推测,梅殷之父当在被张士诚所杀的梅思祖“兄弟数人”之列。假定梅殷1378年与15岁的公主成婚时,年龄是20岁,那么其父1366年被杀时,梅殷年仅8岁。那么8岁的梅殷当为梅思祖抚养,身系侯门之家。 明代的驸马,全称“驸马都尉”,据《明史"职官志》,驸马都尉位在侯爵之下,伯爵之上,“岁禄各有差,皆不得与政事”。但朱元璋曾命梅殷“视山东学政(相当于山东省教育厅长),赐敕褒美,谓殷精通经史,堪为儒宗,当世皆荣之”。后来燕王朱棣进攻南京争夺帝位时,建文帝又命梅殷“充总兵官镇守淮安。悉心防御,号令严明”。可知梅殷确是文武全才,为朱元璋祖、孙两代皇帝所倚重。 五、梅殷不拥戴朱棣篡位,被鹰犬暗害 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太子朱标,死在朱元璋之前,太子之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定为继位人。朱元璋晚年察知诸王(朱元璋的儿子们)强盛,恐有不测,曾密嘱梅殷辅佐皇太孙。果然,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次年,建文元年,朱允炆的四叔、燕王朱棣就在其封地北平发动“靖难之役”,杀向南京争夺帝位。建文三年十二月(1402年初),朱允炆命姑父梅殷镇守淮安,朱棣派使者以“进香”为名,要求“借道”,梅殷答以“进香,皇考有禁,不尊者为不孝”。朱棣大怒,复书言“今兴兵诛君侧恶,天命有归,非人所能阻”。梅殷割使者耳鼻纵之,说“留汝口为殿下言君臣大义”。朱棣“为之气沮”。朱棣绕过淮安,取道扬州,于建文四年六月(1402年)攻陷南京,朱允炆死于兵火之中,朱棣在南京做了皇帝,史称“明成祖”。此时,梅殷尚拥兵淮上。《列传》说,朱棣迫其妹宁国公主“啮血为书投殷。殷得书恸哭,乃还京。帝迎劳曰:驸马劳苦。殷曰:劳而无功耳(意为未能保住朱允炆)。帝默然”。 梅殷的不拥戴态度种下了杀机。著名酷吏都御史陈瑛诬告梅殷蓄养亡命徒谋乱,朱棣借口调整人员编制,将梅殷的驸马府人员削减并发配辽东。 永乐三年十月(1405年),前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武官)谭深、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武官)赵曦合谋,趁梅殷上朝时,将他推下笪桥溺水而死,还谎称是自行投水。此事被都督同知(从一品武官)许放揭发参奏,宁国公主大哭,进宫抓住四哥朱棣的衣服,找他要驸马。朱棣不得不杀鹰犬以诿罪。跟随梅殷多年的蒙古族忠仆瓦刺灰将谭、赵二凶斩手剁足、剖腹挖肠,祭于灵前,然后按当时蒙古族的习俗,自尽以追随主人于地下。 理亏心虚的朱棣为安抚寡妹孤甥,进封公主为“宁国长公主”,为梅殷加谥“荣定”,授长子梅顺昌为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从一品武官),授次子梅景福为旗手卫指挥使(正三品武官)。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朱棣正式迁都于北京,公主一家北上。史载公主逝于明宣德九年八月(1434年),终年71岁。 梅殷的孙子梅纯,在成化年间(1465-1487年)考中进士,曾任朱元璋家乡中都凤阳府定远县知县,后承袭武职改任中都留守司副留守(正三品武官)。 梅殷的重孙梅满儿(梅景福后人),承袭正三品武职,任“天津右卫”指挥使,并由子孙世代承袭此职,直至明亡。所以梅氏后人世居天津。 六、从天津梅家胡同到北京旗手卫 天津,在明初洪武年间尚无其名,其地属河间府静海县。“靖难之役”中,朱棣曾于建文二年十月率军由静海直沽渡河南下,偷袭沧州得手。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在静海以北设置“卫”级驻军,命名为“天津卫”,以兹纪念。此为天津市的来历。“天津”,即天子渡口之意。 后来,朱棣又将原属山东都司的青州左护卫划归后军都督府直辖,更名为“天津右卫”,梅满儿及其后人世代承袭此卫指挥使。 1860年梅氏家族聚居的天津卫梅家胡同(在今天津市红桥区)里,梅茂先的长子梅曾臣出生了。梅曾臣,字伯忱,少年时代曾经考中秀才,后举业未第,进入盐业谋生,做盐商的帐房管事。天津自古产盐,长芦盐场是北方著名的盐田。 梅曾臣共有五子五女,其长子就是后来连任清华大学校长18年的教育家梅贻琦。梅曾臣虽然由儒入商,但家学渊源,儒风醇厚。梅家书房插架尽是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年深日久,纸色泛黄,曾被亲友戏称为“旱烟叶”。但正是这些“旱烟叶”,熏陶了梅氏子孙的读书风气。 1904年,梅曾臣送15岁的长子梅贻琦入天津张伯苓创办的敬业学堂(1907年改称南开中学堂)。此前,梅贻琦曾入天津大儒严修的私塾求学。1908年,梅贻琦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成为南开首届毕业生,被保送入直隶学堂。1909年又考入清朝外务部“游美学务处”第一批47名赴美留学生之列,1914年毕业于美国吴斯特理工学院,获电机工程学士。1916年入清华任教。1922年,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硕士。 梅曾臣在天津生活的大半生中,历经战乱。先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进入民国后,天津又成为各路军阀的争夺要冲。鉴于儿辈均以长成,且大都在北京就业,梅曾臣于1926年告别天津梅家胡同,举家迁居北京。先是在宣武区棉花下三条落脚,后又住东城区赵堂子胡同,1928年迁入和平门内顺城街,后又于1930年改住和平门内中街(今西城区北新华街东中胡同)。梅曾臣在这年辞世,葬在海淀黄庄今人大附中一带。 几经选择,梅老太太(梅曾臣夫人张氏)终于相中了位于旗手卫10号的一座四进大宅院。1931年8月,老太太率子女迁入新居。
评论
全部评论

0.1303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