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乐清柳川郑氏
2015-11-22 15:25:32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25
评论:
乐清柳川平原,系浙南著名鱼米之乡,史称乐清西乡,今名柳市平原。据北宋的《元丰九域志》和《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柳市在北宋时开始形成,以后逐步发展渐成浙南经济重镇,现已闻名全国。而柳市第一世家的乐邑郑氏居住柳市时间还要更早些。据《乐邑郑氏族谱》记载:唐末群雄逐鹿,中原动荡。晚唐宰相郑畋嫡孙,绍馀垂芳之子,伯仲叔季四人由海岸迁徙闽国,官拜福宁守备、光禄大夫、福州通判诸爵位。天福四年为避闽疆内讧之乱,再携家浮海至瓯。伯五二公,迁居括苍(永嘉楠溪);仲五三公,择居瑞安焦浦(马屿镇);叔五六公,卜居乐清凤屿(柳市镇);季五九公,徙居台之临海(泽国镇)。始祖五六公,讳郑叔,字元澧,行五六。尤爱东瓯山水,得善地隐居务本,开掘凤屿河,创筑凤屿桥,丰财尚义,子孙宦业,文章显著。妣李氏封魏国夫人,继配林氏封夫人,合厝凤屿凤凰山。
传至二世授戬公,字天休,行三九。北宋前期以文章显达,家道兴隆。三世钦山公,讳若山,字敬川。北宋时迁南京,又仕福建省莆田。后转升温州府之通判,遂卜永邑(今龙湾区)蒲州居焉。长子施德登进士第,累官镇江府知府。而居住本地柳川之六世惟王己公者,唯有敬祖尊宗之意。他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创建了祠堂郑氏始祖庙,在凤屿山山南右侧,依山而建。祖庙前后二进,正庭七间,门前有旗杆夹二对。前额题曰:“凤凰书院”四个大字;后额横书:“郑氏始祖庙”。前柱有对联。左联题:宗从赤岸源流远,右联云:族发凤山气脉长。可谓乐清一县之“文魁”也。其子郑邦彦,字国材,系乐清一县之首位进士,官拜沧州教授。
郑邦彦曾随从北宋和南宋交替期的朝廷大臣、瑞安人许景衡学习。许氏后来升任尚书右丞,生平奉公廉洁,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忧国忧民,同时是位学识渊博、精通古今的学者和诗人。许景衡对郑邦彦的学问十分赞赏,对郑邦彦的好学精神颇为推崇。
博学多才的郑邦彦他长于经学,尤其擅长于《易》,当时钻研《易》者很推崇仿效他。政和初年根据考试登记表,郑邦彦接连名列前五名,声名一下子响亮起来。但郑邦彦为人孤高,不随流俗,不轻易与人交往,曾经有两个学生想见见他,却见不到。在他登重和年进士后被委任为沧州的学官,后来转授台州学官,都因为父母病故守孝而不能前去上任。孝服满后,郑邦彦到主治湖南的席益那里做了幕僚。当时赵鼎当丞相,席益把郑邦彦推荐给予赵鼎,赵鼎对检正官林季仲说:“郑邦彦乃两学(国学和太学)名士,怎么安排他呢?”有人说应当恢复他的旧职。于是就安排郑邦彦做了婺州(现金华)的学官。
郑邦彦操行端正,行为举止稳健,注重礼节。他的经史书籍都是自己动手抄写,笔划遒劲有力,没有一个字写成行草,看到的人没有不叹服的,可谓字如其人。郑邦彦与其父惟王己之名均刻在白鹤寺钟铭之上流传后世,白鹤寺也曾是乐清中学的所在地。
郑邦彦还曾在家乡柳市教授弟子,声名远播。瑞安才子曹逢时亦曾来求学,跟郑邦彦学习《易》经。同时代人王十朋在他的《王梅溪集》中写道:宣和间,邑大夫兴乡校,以乡先生郑君邦彦主之。郑君邦彦学术渊粹,为时名儒,从之游者以百数。可见王十朋对郑邦彦的学问和教育理论及成果也是非常尊重的。
五六公传至十世为福文公,字希钦,行十四。宋时迪功郎,象山郑氏始迁之祖。公世居凰屿,德配王氏生子昭先,孙光业,曾孙郑会。徙迁象山之阳居住,后裔六世生六子,枝繁叶茂,尊为始迁祖。福文公乃乐清象山、永嘉吴山、龙湾横山、瑞安南洋山、温岭横峰、梧田咸沾渎等地郑氏大族之始祖。郑氏大宗对联尚颂扬其与祖德曰:“出荥阳迁闽峤忠孝昌万派;隐凤屿居象岫传书越千秋。”
乐邑五六公系裔孙,包括象山郑氏。还有迁往外县温州、南京、重庆等地的,据初步统计共有进士十二人之多。他们是郑施德,字孔彦,官镇江府知府。郑瑞贞,字仲文,工部司主事。郑邦彦,字国材,官婺州教授。郑肖熊,宋嘉熙二年进士。郑披,字九如,宋进士。郑擎,登宋进士。郑友锡,字文斋,宋进士。郑藻,字文肃,宋进士。郑蕴,字文忠,宋进士。郑绩,登宋进士。郑柱,字文澜,明永乐进士,仕河南参政。郑夏,字逢时,官监察御史。此外还有文举人武举人多人。还有郑挺,字孟学者登北宋上舍释褐授学录。郑宗祥,字天瑞,官国子监学录。郑宗元,字国瑞,官锦衣卫镇抚。真是举不胜举,比比皆是。名人辈出,子孙兴旺。富贵荣华,万代昌盛。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全部评论
热点资讯
1
2
3
4
5
6
7
8
宗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