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乐氏自春秋时期宋国公子衎(字乐父)立姓至今,已有二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古时“乐氏是一个神气十足的姓氏。早在周元王七年(公元前469年),宋国形成了‘六卿三族’共听政的局面。六卿中就有乐茂为司城,乐朱鉏为大司寇两位乐氏人,三族即‘皇、灵、乐’三族”。可见,乐氏文化自古以来就灿烂辉煌。如果有人要问“乐氏古代最著名的人物是谁?恐怕不少人会脱口而出:乐毅公。不错。乐毅公的文韬武略业绩在《列国》、《史记》、《国策》等史书上都有记载。很多人都知道,乐毅公被燕昭王封为亚卿,拜上将军佩相国印后率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连下七十余城。因武功昭著被燕昭王封于昌国,号昌国君。昭王过后,燕惠王即位,中了齐国田单的反间计,乐毅公只好奔往赵国,被赵王封为望诸君。后来,由于燕惠王信任的骑劫被齐国的田单击败,齐国收回了以前的失地。燕惠王后悔失去了乐毅,便派人请乐毅回燕。乐毅写了《报燕惠王书》给燕王,委婉地拒绝了燕王的邀请,又没得罪于燕王。所以燕王又封乐毅的儿子乐闲袭昌国君,乐毅可以在燕、赵两国自由往来,成为两国都尊重的客卿。可见乐毅公在军事上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主帅,在言辞上是位胸藏万卷的大儒,是一位“交绝不出恶声的君子之人。”他的业绩、言行都是我乐氏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他的形象是我们乐氏文韬武略的化身。他凭自己的智慧,为我们乐氏族众在中华文化史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在古代,记叙、颂扬乐氏武功业绩的文字很多。《百家姓辞典》中就有关于乐羊“子羹”的故事。生动地勾画出一代名将的忠勇刚毅,果敢从容。由于乐羊伐中山有功,被魏文侯封于灵寿,号灵寿君。乐乘、乐闲都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们叱咤风云,攻城略地,为所在国的稳定安宁、拓疆辟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创造了不朽的武功文化,《史记》、《左传》等都有记载。
三国时期的魏国名将乐进因讨伐董卓、袁绍以及后来的刘备、孙权,屡建奇功,被曹操先封为折冲将军,后升为右将军,谥号威侯。其子乐綝,孙乐肇均代代袭封,并发扬光大,又各自建有新功。
到了晋朝,乐氏在南阳逐渐成为望族,许多人都是因为有武功而拓展了生存空间,发迹发达的。乐广的长子乐凯成为大司马王掾参骠军事,三子乐谟任征虏将军(《晋书·乐广传》)。乐广家族为乐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乐氏文化丰富了更多的内涵。唐代,乐朋龟曾任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著有《纶阁集》、《太平广记》等著作。晚唐的乐定鲁,有文武之才,任山南节度之经略官,善于审时度势,慷慨陈辞,被人称为“诸葛亮”(《浙江史稿》),仁规公也是弃文从戎,参与剿灭刘文而获越王赞赏,升任浙东节度使,镇国将军,加紫金光禄大夫的。他“公正廉明,不肥无私”,深得民心。是爱民的模范,是护国的英雄。唐末的乐仁燧,为维护唐朝政权,受命与同仁一起围攻建州、福州,“闽主均降,占有闽南”,被封为威武大将军,镇守福州,其长子乐济袭父职仍守福州,以后便在福建开基居住。历代乐氏名将,以自己的忠勇机智,创造性地继承、发扬了我氏的武功文化,使乐氏日益名震华夏。
假若说唐代以前,乐氏文化主要是表现在“武功”方面的话,那么宋元及以后的文化,则主要表现为“文治”。
说到“文治”首先会想到的是江西宜黄的乐史公和湖南宁远的雷发公。
北宋的两朝进士乐史公是一位名震遐迩为君王治国理政的大家。乐史这位大宋三朝老臣,曾冒天下之大不韪警示皇帝:国家统一后,做皇上的应考虑长久太平,要仿效圣贤,加强自身修养。太平要持久,皇帝的权力不在于天下寰宇,而要从“人主修身”开始。他是冒着可能诛九族的巨大风险来斗胆向皇上建言的啊!其言“千秋彪炳,谁不仰止!”他一生官职虽不算很大,但对皇帝忠心耿耿。做官45年来,除了忙于政务,还勤于著述,为皇上治国提供方略。著有《江南登科记》、《唐孝弟录》、《太平寰宇记》、《杨太真外传》、《绿珠记》等地理、文学著作948卷。平均每年写21.07卷。如按每个字半厘米长计算,他所写的文字,串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涉及的文化门类极为广泛。有地理、历史、人物、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舞蹈、伦理、建筑、神话等十多类。正如王安石所赞“文辞博赡,材器恢弘。”尤其是《太平寰宇记》“除却地理外,又编入姓氏、人物、风俗数门,因人物又说及官爵及诗词杂事”,改变了我国地方志只记沿革地理,轻视经济文化的风习,为后世各类方志确立史、地、文并重的内容形式,提供了范例。其模式为后来方志所沿用,对后世方志著述影响十分深远。为当时皇帝的统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原材料。他的《慈竹诗》通过对慈竹品质的赞颂,劝告人们像慈竹那样互相友爱,长慈幼孝,和谐生活,同时暗示统治者要善待臣民,实现长治久安。此诗传到朝廷,宋真宗读后,大为嘉叹,为诗四章答之。其中一首云:堂前慈竹绿阴阴,堂下儿孙孝弟心;和气一门仁道尽,传家何用满赢金。对乐史的观点大加赞赏。其实《慈竹诗》的深意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其积极意义。由于乐史公正直、勤奋、文武超群,齐家有方,出现了祖孙三代六进士,同朝为政,匡扶大宋政权的荣极一时的佳话。可见,我们祖先那种为国理政尽心尽责,为民和顺至诚至力的精神是何等感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怎能不感动我们,激励我们去认真发掘,深入研究,发扬光大呢?
南宋雷发公著名的“廷对八策”万余言,“条达抒畅,深切时弊”。“观其策,其志之正,气之完,学之粹概可见哉。”宋理宗称“才学出众,见识非凡”,赐特科状元,授秘书省馆职。“八策”为宋理宗治国理政,选拔人才,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同时阐述了选人用人的具体措施和科学方法。其见解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遗憾的是,雷发公的主张虽好,且得到了皇帝的赞许,但却未予实施。当时又正值元兵大起,雷发公见不能舒展大志,便愤而辞官,归居山林间,以诗文自遣。写下了《乌乌歌》等诗作160多首,还写有大量文稿。“其诗雄浑、清新、奇古,出乎芜陋而脱夫凡鄙;其文英迈之气,正大之清,往往见于言表。其所抱负不克不试,而经伦匡济之术亦自可见。”有人作雷发公像赞云:欲达道耶,紫霞玉琯,终身遨遊;欲求志耶,玉堂金马,首夺状头。人将谓其不巢不由,不伊不周,而不知先生进亦忧,退亦忧,是程朱之亚,亦韩范之俦。可见雷发公为了治国救民是何等费尽心机,他的为人品格何其高尚!他的诗辞章句是我乐氏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由于他正直无私,文风卓著,一家五代出现了八进士一状元的辉煌。
据不完全的统计,我氏在宋代有进士近百人,他们为了宋王朝的治国理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