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姚崇墓园
2015-11-22 15:25:34 来源:
编辑:保保
点赞:
点击:251
评论:
台湾同胞拜谒伊川姚崇墓园
大唐贤相姚崇墓园位于河南省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三华里处,背靠万安山,西距北宋名相范仲淹墓园约200多米。
姚崇 (公元651一721年),字元之,唐朝陕州硖石(在今三门峡市陕县东南)人。一生五朝为官,三居相位,为稳定国家局势,改革朝廷弊政,抑制宗教迷信,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开元之初,他独当重任,励精图治,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不世之功而名留青史。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姚崇逝世,十年二月,葬于洛阳万安山之阳其母茔之侧。大手笔张说为其撰写神道碑文。
一千多年来,历代都对姚崇有很高的评价。唐朝杜牧说:“首佐玄宗起中兴业。”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道:“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伟人毛泽东在点评《新唐书•姚崇传》时赞扬道:“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把他列为河南省先贤名流。
原姚崇墓地规制宏大。据史书记载和历代出土的墓志可知,葬在此地的姚氏家族成员还有姚崇的母亲夫人彭城郡夫人刘氏;妻沛国夫人刘氏、郑国夫人郑氏;长子光禄少卿姚彝(唐碑尚存)、二子坊州刺史姚异、三子尚书左丞姚弈;四代孙蕲州黄梅县令姚侑,五代孙谏议大夫姚勖、姚栖云等。
原姚崇陵墓高大,历经一千二百余年,一直保存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可惜平整土地时被毁,幕砖亦被作水利渡槽用。唯墓地西北之开元五年所立长子姚彝神道碑尚在。这块唐碑为唐秘书少监崔沔撰,唐书法家将作少匠徐嶠子所书。1962年该碑被列为县级为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姚氏后裔恢复姚崇墓冢,并树立姚崇、姚崇母亲刘氏、姚崇五代孙姚勖等四通碑。
为了保护文物,近年来姚崇墓园先后被伊川县、洛阳市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姚崇文化,继承先贤懿德,由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首倡,洛阳市、伊川县政府决定重修姚崇墓园,并得到了河南省政府的资金支持。2006年伊川县文化旅游局就开始了具体规划设计工作。从2007年11月动工修建,到2008年4月11日,墓碑竖起,历时共5个多月,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姚崇墓园已初步落成。墓园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墓碑高4•18米,墓冢高约5米,墓园已初步绿化。
重修姚崇墓园,符合人民的心愿。不但为国人追念先贤提供了场所,而且也为伊川县的旅游多了一处亮丽的景点!
台湾同胞拜谒伊川姚崇墓园
万安颔首迎嘉宾,姚崇有知笑九泉。2010年5月15日,台湾云林县虎尾镇下溪里三块厝姚正宫庙组团一行27人,由主任委员陈福来,副主任委员陈俊劼带队,漂洋过海,专程前来中原十三朝古都洛阳,祭拜了位于伊川县彭婆镇万安山南麓的唐代名相姚崇墓园。
姚崇与伊川有着密不可分的生死情缘。他幼年随父母自陕州迁居伊川广城泽附近的石家岭,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青少年时光,逝世后又把长眠之地选定在伊川万安山下的风水宝地,与母亲葬在一起。
近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有关部门及姚崇后裔共同努力下,原本已无迹可寻的姚崇墓得到了修复重建。圈起了围墙,堆起了墓冢,树立了墓碑,栽植了花木。今年又投资50万元,建设飨堂大殿。目前,大殿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这是姚崇墓园恢复以来迎来的第一批前来参观谒拜的台湾客人。台湾客人详细参观了墓园的历史文物和基础设施,怀着崇敬和虔诚的心情上香献花,举行了集体谒拜仪式。他们把从台湾带来的水果、糕点和其他祭品摆放在神道碑前,集体行了三鞠躬礼。之后,他们还纷纷慷慨解囊,捐资资助姚崇墓园建设,共有台湾客人15人(家)捐资台币47000元(折合人民币约1万元)、人民币1000元。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会长、伊川县政协原常务副主席姚和文,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姚学谋,研究会顾问、原三门峡市煤炭局副局长崔跃、伊川县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宋赞斌、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伊川县分会会长、老干部局副局长姚东喜、伊川县地方史志办主任姚六喜等接待了台湾客人,并向客人详细介绍了姚崇墓园近年建设及远景开发情况。
上一篇 :
万年青云姚氏宗祠记
下一篇 :
优秀古民居"编号:20 姚金策宅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全部评论
热点资讯
1
2
3
4
5
6
7
8
宗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