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文化研究】 “孟母故里”——太谷仉村 “亚圣”第七十四代裔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孟繁仁 人类儿女的生命,无一不是由父亲和母亲的精血、骨肉凝聚而成。而亲爱母亲的胎腹子宫,则是孕育人类儿女生命的根本和灵源。可以说:人类生命的躯体、精神,秉赋、气质,无一不是由母亲的血肉溶汇、孕育而成。从这一意义上认识:孕育和诞生我们宝贵生命的母亲,乃是每个人类儿女最为实际、最为亲爱、最为尊贵、最为伟大的恩人。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孕育和产生中华儿女生命的亲爱母亲有千千万万,犹如“黄(恒)河沙数”,无法统计,她们都是我们应该尊敬、热爱,歌颂、报效的骨肉至亲。 就宏观而言,中华民族历史上,除了建有“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立极”、“创始婚姻”等不朽功绩的“中华之母——女娲”之外,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和“沥沙淘金”的筛选,长期留存和刻印在人们心灵和记忆中的伟大母亲,只有孕育和培养出中国“儒家文化” 孟子父母塑像 伟大圣人——孟子的“孟母仉氏”和中华民族伟大爱国英雄——岳飞的“岳母李氏”二人。 孟母仉氏 情况悬疑 孟母“仉”氏是生育和培养孟子的伟大母亲,更是天下母亲学习和效法的楷模。但是,人们除了知道她“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事迹以外,对她本人的籍贯、身世等情况却一无所知。这反映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关爱和研究的缺失。 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我在《太原府志》和《榆次县志》等地方志史料中,发现有关“孟母故宅,在榆次县古城西南隅。盖孟子邹人,其母并(州)人也。其地有‘三徙乡’ ”的记载1;几年前,我又从邹城“孟庙”买到的《孟子与孟氏宗族》书中,发现第十五章“其它遗迹”一节也有“山西太原府榆次县有孟母故宅,该县县志说:母,并人也.其地有三徙乡.”的记载2;另外在明代 学者谈迁《枣林杂俎》一书也有“孟母故宅:榆次县古城西南隅。盖孟子邹人,其母并人也。其地有三徙乡。”的记载。这些记与孟子和孟母故里在山东邹城凫村的情况,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同时,我也考察了山东邹城“孟子墓”、“孟子庙”,“孟母墓”、“孟母庙”等遗迹的情况,结果发现:以上遗迹最早也是在北宋以后修建。在此以前的情况则悬疑不明。据现存时间最早、北宋仁宗·景佑五年(1297)竖立的《孟子墓碑》记载: “景佑(四年)丁丑(1037)岁夕,拜龙图孔公(道辅)为东鲁之二年也……以恢张大教、兴复斯文为已任,……俾其官吏博求之,果于邑之东北三十里有山曰四基,四基之阳得其墓焉,遂命去其榛莽,肇其堂宇……越明年春,庙成。”; 又邹城马鞍山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孟母墓碑》记载; “孟子自齐葬于鲁,盖母丧也,其地在县北二十五里马鞍山 之阳……须读‘邹公坟庙碑 ’,莫释其疑……其言母氏曰‘李’,未知何据,当考……” 15 又据《三迁志》卷八记载: 《榆次县志》“孟母庙” “孟母祠,元·元贞(1295—1296)初,县尹司居敬于暴书台下构室曰‘断机’。原与书院相通,无神像。”16 可见直到北宋和蒙元两代,孟子和孟母的陵墓才受到重视和修复,当 时人们不仅对孟母的情况不甚了了,甚至对孟母的姓氏也都记载错误。 二千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心重视和深入研究.在“孟母仉氏”问题上,是不是存在着历史湮没和人们未知的重要情况呢?情况说明: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存在。 两年前,我从台湾族亲孟庆赣先生寄来的“清·雍正本”《三迁志》 卷十二“古迹”中,又看到“孟母故宅,在山西太原府榆次县.本志云:母,并人也.其地有三徙乡.” 4等重要记载。《三迁志》又称《孟(氏)志》,最初是由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史鹗所修,后又在“三 《三迁志》“孟母故宅” 易其稿”的基础上,于清代雍正(1723—1735)年间正式刊行,它和记载孔子家族历史的《阙里志》一样,是记载和研究孟子家族历史的重要典籍,这部书中有以上记载的事实证明:“孟母仉氏”为“并州人”的说法,具有非常可信的权威价值。不是人们随意杜撰出来的“无稽之谈”. 孟母遗迹 古“三徙乡” 在《三迁志》记载的基础上,我认真查阅了《榆次县志》的有关内容,发现该《县志》除了记载“文庙东南隅”或“南关西南隅”有“孟母故宅”之外,卷三“山川·都里”还记载有包括“三徙乡”、“三教乡”、“梗阳乡”、“开元乡”等在内的“古十一乡”的名称。这些“古十一乡”是什么时间存在的地名呢?其中“梗阳乡”的记载说: “梗阳乡:在县西南.隋(589—618)初析为清源(今太原清徐县)地.”5 对此,清·顺治十八年(1661)刊《清源县志》上卷“沿革”也有相应的记载: “唐属冀,为帝尧旧都.在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虞舜肇十有二州,属并;夏、商仍《禹贡》旧名;周成王封叔虞于尧之旧墟,曰‘唐’;至子燮改国号曰‘晋’;春秋时,晋大夫祁氏既灭,魏献子为政,分祁氏田为七邑,以魏戍为梗阳大夫,是名‘梗阳’;三晋属赵;秦属太原郡;自汉至晋为榆次县之西境;后魏省榆次县,属晋阳;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清源县,以西北有清源水云;……”6 根据中国古代“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原则,“梗阳乡”是以“春秋战国”时期人物“梗阳大夫”的官职所命名;“开元乡”是以唐玄宗“开元”(713—741)年号所命名;“三徙乡”和“三教乡”则是以“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史事”所命名,以上都是产生于隋、唐以前的古老地名。此外,《榆次县志》“艺文·上”还载有《王仲芳墓志》曰: “王氏世居太原,自唐至五代为着姓.惟府君高尚不仕.太平兴国四年(979)太宗平晋,迁其人于京辅……后诏还新榆次以保之,府君遂居焉.淳化四年(993),年六十,疾终于家.……既卒,子孙欲葬之先茔,兵火烟毁,寻之不知其所.葬是以缓.……以(仁宗)八月二十四日,葬于三徙乡郭里社之西.”7 (插图5) 由以上记载可见:直到北宋“皇佑五年”(1053)前后,还有“三徙乡”存在.可见这一地名的使用时间是多么悠久、漫长。关于“三徙乡”的位置,据《榆次县志》记载:“三徙乡:在县南,为南要(村),为王村,为荣村.”可见“三徙乡”是在榆次县境南部。 《榆次县志》王仲芳墓志) 又据清·乾隆四十年(1795)重修《太谷县志》卷二“沿革”记载:“金(世宗)·大定(1161—1189)中,割榆次县修文、仁义二乡三千七百五十户来属.”8由于朝代更替和地理区划变动,原来属于榆次县的 “孟母遗迹”被划归到太谷县范村镇和任村乡管辖. “孟母庙祀” 民心永纪 据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太谷县志》卷二“沿革·坛庙”记载“孟母庙四:一在县东北五十里东贾村,后废,一在县东北四十五里阎村,一在县东北四十七里格子头村,一在县东北四十五里下谷村.俱明·万历间修.”9 《太谷县志》“孟母庙四” 经了解,除了“东贾村”属于太谷县任村乡管辖外,其余“格子头、 村”、“下谷村”、“阎村”属于太谷县范村镇的管辖.为了考明“孟母庙”的历史和现状,笔者在太谷县委宣传部杨晓勇副部长等人的陪同下,用了两天时间,到那里进行了实地考察. 范村镇在太谷县城东北方向五十华里处.位于太岳山脉北部与晋中盆地交接的黄土沟间地带.山势低缓,沟壑交错,土地宽阔,人口稀疏.过去交通不便,现在有“太(原)焦(作)铁路”通过,有“102”省道穿越.还是“太(原)—长(治)高速公路”的“太谷出口处”.不仅气候清新、环境优越,景观独特、特产丰富.而且四通八达、交通方便,具备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特殊的发展旅游条件. “格子头村”位于范村镇西北三华里处。在村中一座破旧的古庙前,我们向几位晒太阳取暖的老人打听村里有没有“孟母庙”,其中一位年龄八十五岁、名叫杜成栋的老人,抖抖搜搜地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一张折迭的纸递给我们.展开一看,竟是一篇有关“孟子”和“孟母庙”的介绍文字。其内容在介绍了孟母仉氏“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故事以后说:“……孟子从此刻苦用心学习,后认孔子之孙姓孔名汲字子思为师,授予孟子中庸之道,终成大儒.因而《三字经》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后周游齐、梁列国,齐君不能大行其道,便退居邻国立学校,收统以仁义道德教育为根本,作孟子之书七篇,共计三万五千三百七十七字.到嘉靖年间,嘉靖皇帝敬重二位圣人,填充孔子为‘至圣先师’,孟子为‘亚圣孟子’,到处修盖孔子庙,孟子有母教子之恩,盖为‘孟母庙’.但因旧社会重男轻女,因而‘孟母庙’很少,晋中只有阎村、象谷、格子头有,其它地方没有.…….” 看完以上文字,我们为和这位老人的“奇遇”大为惊讶.问他是否事先知道我们要来,他频频摇头否认.继续交谈,才知道这位老人是一位“孟母”的忠实崇拜者和虔诚信徒. 据杜成栋老人介绍:“孟母庙”位于村中大街的西端,庙院座西朝东,院中有正殿三楹,供奉孟母和孟子夫妇的神像.“孟母殿”悬挂一副楹联:“孟母教子三迁地,择邻居处学校旁”横楣是“千秋壶范”.正殿两旁各有一间耳房,南耳房供奉“土地爷爷”,北耳房供奉“观音娘娘”.另有南、北配殿各三间,以及山门和钟、鼓二楼.不过,这些建筑早已毁坏无存.遗址处只有一株直径一尺多的高大槐树.以及庙院遗址北侧的一条名为“孟母巷”的街巷. 这座“孟母庙”遭到毁坏是在一九四七年冬天,当时是解放战争“晋中战役”前夕,驻扎在附近村里的八路军缺少燃料,无法度过寒冷的冬天.本村一个名叫杜××的青年就引来区中队拆毁了“孟母庙”,用房屋的门窗、木料烧火做饭、取暖御寒.村里的百姓虽然对此不能认同,但是在那战争动乱的年月里,却也无可如何.据说:那个带领人们拆庙的青年,解放后当了县里某部门的“局长”,活了四十来岁就早早地得病身亡. “孟母庙”的被毁,尤其令“念过几天书”的杜成栋老人和 笔者访问格子头村杜成栋老人 村民们无比痛心,他们认为这是格子头村的巨大损失.为了 表示纪念,他们把“孟母庙”旁的一条街巷命名为“孟母巷”,还坚持在每年“孟母庙”会期四月初十这一天,携带香火、馍馍等供品,到“孟母庙”遗址祭祀膜拜.这样做还意犹未尽,他还把“孟子”和“孟母庙”历史写成文字打印出来,随身携带,随时给人们讲述宣传,念念不忘对“孟母庙”的怀念感情.同时也希望和期盼这座扎根于当地百姓心中的“孟母庙”早日得到修复。听了这位年迈老人的真诚介绍,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对这位深 格子头村“孟母庙”遗址 挚热爱中华文化、固守自己良心底线的长者肃然起敬。 据介绍:过去每年农历四月初十,都要举行盛大的庙 会.人们除了到庙里焚香祭祀以外,那些没有儿女的夫妻们还要在焚香祭祀以后“扎花花”,以乞请孟母保佑自己怀孕生子、母子平安、育子成才。在生子以后第二年的庙会之日,还要用 预先扎好的红、绿色纸花,送到庙里焚香“还愿”.我问杜成栋老人:四月初十是不是“孟母”的生日?他也说不清楚.不过,他对“孟母庙会日”的说法,我在象谷村访问时,得到了两位段姓老人的证实。 “孟母古庙” 创建久远 格子头村“孟母庙”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它的修建原因,是因为在明朝以前,当地只有一座“孟母庙”,位于“格子头”村南、象谷村东南、阎村西北三个村庄中间的“南岗”之上.庙产属于格子头村、象谷村、阎村三村共有.这座老“孟母庙”的历史久远,到底创建于何时,人们已经无法了解。 明·嘉靖皇帝敕封孟子为“亚圣”以后,人们对“孟子”和“孟母”的崇拜空前高涨.因为这座老“孟母庙”所在的位置地形特殊,庙院狭窄,每年庙会时三个村庄的人们都来这里供奉祭祀,轮流不开,拥挤不堪,经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所以经过三村协商,并报请县衙批准,同意把该庙“一庙分三”,即三村各自修盖“孟母庙”一座,以便分开进行祭祀. 到了“分庙”之日,三村各自派人到这里“请神”,阎村派去的都是青年、壮年,人多势众,抢先动手,抬走了“孟母”和“孟子”的神像;格子头村人动手慢了一步,在混乱中只抢到“孟子”神像的“头颅”;象谷村离庙最近,却因为疏忽大意,动手太晚,结果什么也没有抢到,只抬回去留下来的供桌和祭器.这样,当地的“孟母庙”由一座变成了三座. “格子头村”原名为“野马村”,因为“割”回了“孟子”神像的“头颅”,所以易名为“割子头村”,由于“割”字不雅,“割”、“格”谐音,乃变写为“格子头村”.由于阎村人在这件事情上逞强争胜,只顾自己占先,有失乡里和气,所以过去当地人们流传有“宁愿挨皇上一刀,不愿和阎村人相交”的说法. 据当地人说:三个村庄各自修建起“孟母庙”以后,都显现了“孟母”的“灵气”:不久,三个村庄就都出了一名“举人”:格子头村的举人姓杜;象谷村的叫“毛举人”;阎村的举人是一只眼的“瞎举人”.据说他瞎眼的原因是泄露了阎王爷的秘密,得到了“报应”. 在距离格子头村三、四华里的阎村,“孟母庙”也早就毁坏无存.据七十九岁的成仁威先生介绍:“孟母庙”位于村子中心,座北朝南,原来建有五间正殿,东西偏殿各三间.解放后由于“破除迷信”和“文化大革命”,庙院长期被学校和大队占用,庙里的碑刻也被毁坏无存。九十年代末,又以一千多元的价格卖给了个人.在庙院遗址新盖起一座居民院落.在这家“成”姓主妇的带领下,我们只看到一个“孟母庙”遗留的明代 “柱础”. 据杜成栋老人说:东贾村的“孟母庙”没有来由,修建时间是在明代末年,他们看到格子头村、下(象)谷村和阎村修建“孟母庙”以后都出了举人,很是羡慕于是也盖了一座.但 访问“象谷村”段有俊段段振威先生 是没有起到一点作用,慢慢地也就倒塌了.我们去东贾村访问 了几位老人,察看了几座残存的古庙,也没有找到“孟母庙” 的任何痕迹.可见杜成栋老人所说是实。 “象谷村”位于“格子头村”西南二华里.以地处“象谷河”谷口而得名。它和古代太谷县治所阳邑镇一样,是隋朝以前的历史地名。一道从东到西的沟壑把全村分隔为南面“象谷村堡”和北面“庄儿上”两个部分,现有二百多户人家,四百多人口.该村居民原来是以“姚”、“杜”二姓为主,后来衍变为现在的“李”、“杜”二姓。由于村民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很 象谷村南岗头“孟母庙”遗址 多历史情况已经湮没无闻。 据担任过村领导的段有俊先生和七十六岁的段振威老人介 绍:原来的“孟母庙”位于村东南的“南岗头”,到明代嘉靖年间三个村子“分庙”以后,象谷村人就在北堡门内路西盖了一座新“孟母庙”.新盖庙院的面积不大,进了庙门,对面是面阔五间、进深一丈的“正殿”,中间供奉着彩绘“孟母”塑像,两旁供奉“孟子”夫妇.每年农历四月初十,村里都举办千年以来例行的“庙会”,平时也有人到庙里上香祭祀,乞求“孟母” 保护和生儿育女.不过,这座“孟母庙”也是在一九五八年“破 除迷信”和“大跃进”运动中拆毁.现在庙院遗址修盖起一座新的居民院落. 明代以前“三村共有”的“孟母庙”所在的“南岗头”,是“下(象)谷村”东南方的一道南北走向的黄土梁.长度大约二、三百米,宽度有三、四十米。宛若一头长卧不动的老虎;“下(象)谷村”和阎村村南又有“象峪河”东水西流,犹如一条蜿蜒盘绕的长龙。用古代环境科学的“风水”学说观察,是一个“龙蟠虎踞”的佳境。“孟母庙”遗址位于土岗南端,座北向南,居高临下,登高远眺,眼界幽远.遗址西侧是一片古老的墓地.由于事远年湮,人们已经无法了解这座“孟母庙”到底创建于何时. 不过,根据“黄帝”去世后“巡游处皆祠”的祭祀原则,这座“孟母庙”所在地乃是当年“孟母”足迹所到之处。这座“孟母庙”的方位和走向,蕴寓着当地乡亲们眺望、怀念远离家乡、南去齐、鲁的孟母,希望她和她的子孙永远不忘家乡、铭记故土的深挚情意。 由于“南岗”的地势高耸,四无遮拦,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现在村民们在上面建起了一排一排无公害、无污染的“蔬菜大棚”,为城市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绿色食品”.登上这道黄土高岗聘目四望,西北方的“下(象)谷村”、正北方的“格子头村”和正南方的阎村都是近在咫尺,包览眼底。偏东方向数里以外是“范村镇”所在.从那里向东南,从古至今一直是通往榆社、左权,河北、河南、山东的交通要道.现在,“南岗”东侧数百米处是“太(原)—长(治)高速公路”的“太谷服务区”,从这里到太原只需一个小时,经榆社县、左权县到河北省也只需要二、三小时的车程,具备了发展人文旅游、开发“孟母文化”的天然优越条件。 “孟母故里” 东、西仉村 据《太谷县志》卷三“乡里”记载:范村镇除了以上建有“孟母庙”的村庄以外.还有以“孟母仉氏”之姓命名的“东仉村”和“西仉村”.其中“西仉村”位于格子头村东二华里远,中间被一条公路和一道小山沟隔开.村子东北是一道名叫“大塔山”的山脉,是从东南绵延而来的太岳山系的延伸部分;村子正南,是由东向西的金(津)水河.所在的位置依山面水,空气清新,给人以视野开阔、胸襟舒畅之感. 一进西仉村,是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一间的小庙,庙前的台阶上坐着不少晒太阳取暖的村民.小庙对面是一座原来作为“酬神”之用、已经倾颓破旧的戏台.后台墙壁上写有清代和民国年 西仉村古庙 间几个民间戏班在此演出的题记.在“西仉村委会”门前,村委 会牛代狗主任、支部杨书记和七十一岁的村民牛恩杰,向我们介绍了该村的有关情况. 据介绍:西仉村是一个小村.全村只有六十来户,人口二百一十七人.由于村子小,连学校也没有,娃娃们要到三、四里地以外的东贾村去上学,虽然如此,村里也出了十几个高中生和两个大学生,现在村民以种植果木和大棚蔬菜为主,每年人均收入在二千多元左右, 又据介绍:西仉村早已没有“仉”姓居住,现在有牛、杨等姓村民.都是明、清时期从外地迁来。其中牛姓是清朝年间从十几里以外的上安村迁来.问到西仉村的历史,他们既不知道孟母姓“仉”,也不知道“西仉村”村名的来历.并且告诉我们:“仉”字只是罕见的独姓,没有其它用处。以 西仉村村委会牛主任 前村里人外出住旅店登记时,人家都不知道这个“仉”字,认为是胡编出来的地名。不给他们登记住店.不过,牛恩杰老人听到“孟母”姓“仉”时说:西仉村北面有一道山梁名叫“孟母梁”,过了 “孟母梁”就是榆次县朱村.至于这道山梁为什么叫“孟母梁”,他也说不清楚.关于村里这座小庙,也是古来就有。人们的对小庙的历史更是一无所知。 出了“西仉村”,沿着“金(津)水河”河谷东行不远,就是“东仉村”.这里的河谷更加开阔,环境更为寂静,空气更为清新.是一个现代人理想的旅游和休闲环境。沿着平坦如砥的柏油道路驶上一道小坡,就进入村子的“堡门”,门洞西侧是一间破旧的小庙.里面除供奉着一尊“观世音菩萨”塑像之外,在三面的墙壁上还绘有彩色壁画,从内容和风格来看,可能是清代的作品.对于这座小庙原来的历史,几个村民都说不清楚。 陪同考察的同志告诉我们:这里处于偏僻的边山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近十几年来有不少人家移居到交通便利的村庄.现在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二、三十个村民.我们随便看了一下,果然有不少院落的大门紧锁,院内的房屋门窗破漏,一派荒凉景象.在一进村的小庙前面,我看到两个 早已废弃不用的巨大“石臼”,应该是新、旧石器时期用来“舂米”的器物. 站到高处向四野眺望,看到在村西的土崖上,有十几眼早已废弃的土窑,让人联想到古代人在这里“穴居野处”生存活动的情景. 由于“战国时期”距今已经两千多年,当年在这两个村庄居住的“仉”氏家族也早已迁徙他乡;现有村民都是在明、清时期从外地迁来,所以他们对村名的来历和“孟母仉氏”的情况毫无所知.只有村口墙壁上大字书写的“东、西仉村”村名,向人们宣示和传递着稀有罕见的“仉”姓家族和“孟母仉氏”曾经在这里生存、居住的古老信息。根据以上情况判断,相距不远的“东西仉村”乃是属于同一个“仉”氏家族生存居住的两个村庄,“孟母仉氏”就是这一家族的女儿。 祠庙祭祀 万古流芳 这次考察虽然只是落实了“东仉村”、“西仉村”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调查了解了几个村庄古代 “孟母庙”的变迁沿革,以及与“孟母庙”相关的民俗风情,但是这些情况中所包涵、提供的珍贵信息,已经令人感到欣慰和满意。 首先,“东、西仉村”客观存在的事实表明:“孟母仉氏”与这一地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春秋·谷梁传》:早在“春秋”时期的桓公二年(前684),孔子在谈到“郜(国)大鼎”时,就提出了“名从主人,物从中国”10的地名命名原则。以后,以“姓氏为地名”成为命名地名的重要原则之一。大至国家,如“韩”、“赵”、“魏”、“陈”、“宋”等国;小至村落,如“张庄”、“王村”,“李家屯”、“蔺家河”等等,无一不是以领属郡、邑的公、侯姓氏或聚居乡、村的大户姓氏所命名。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仉”姓是人口非常稀少的姓氏,山西全省三千万人口中,“仉”姓人口仅有二百人左右;以“仉”姓命名 “东仉村”堡门 的村庄地名更是稀有罕见,山东省只有临淄城南“仉行村”一地,山西也仅有太谷县境内的“东、西仉村”一处,二者都是因“孟母仉氏”而来,为全国各省所绝无仅有。可见“孟母仉氏”乃是“东、西仉村”的女儿莫属。该地的“孟母梁”地名也应该是与“孟母”有关而得名。 其次,中国古代“祠庙”祭祀制度,肇始于“伏羲”时期,据《拾遗记》记载: “东仉村”村名 “庖牺氏使鬼物,以致群祠,以牺牲玉帛祀神。”11 不过,这只是笼统地祭祀死去的亡魂。到“轩辕黄帝”时期,黄帝战胜蚩尤后,在践位“天子”之前,亲自到女娲“抟土造人”圣地——山西万荣县“汾阴睢”(汾河、黄河汇流处)“扫阶而祭”,开创了中国古代祭祀祖先的先河。又据《轩辕本纪》: “(黄)帝升天,臣寮追慕,取几杖立庙。于是巡游处皆祠云。此庙之始也。”12 可见古代的“祠庙”祭祀制度乃是“祖先崇拜”文明制度的产物,而“巡游处皆祠”乃是建立祠、庙的重要原则。可见:以历史人物命名的“祠、庙”,如“女娲庙”、“伏羲庙”、“炎帝庙”、“黄帝庙”、“比干庙”、“林则徐庙”等等,乃是“中华民族光荣祖先的纪念馆”;其分布之地就是其生前所到之处.(受历朝皇帝敕封而遍布全国各地的“孔子庙”(文庙)和“关帝庙”是特殊例外)。根据以上情况判断:榆次、太谷县境内的“孟母庙”应该与“孟母”紧密相关。又据《礼记·祭法》: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甾(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13 可见中国古代“立庙祭祀”的规定非常严格,并不是人们可以随意修建。由于“孟母仉氏”具备“三迁择邻”和“断机教子”的懿德佳行,培养出中国“儒家”圣人之一的“孟子”,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才得到享此尊荣礼遇的资格。 据《三迁志》卷五“孟父母封祀”记载: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诏历代忠臣、义士,孝妇、烈女,史籍所载,德有弥高者,并令郡县长官随其所在,立为祠宇,岁时致祭。孝妇七人,邹孟轲母居其五。”14 结合榆次当地存在“三徙乡”地名的历史情况分析,太谷县象谷村“南岗”的老“孟母庙”,很可能就是唐代天宝年间执行以上“诏令”的产物。这一事实说明:这里就是当年“孟母仉氏”的足迹所到之处。这也是国内其它地方没有“孟母庙”的根本原因。又根据不同人物祠、庙的“庙会”之期,往往是庙主生日的原则惯例,“孟母庙”会期农历“四月初十”可能就是两千年前“孟母仉氏”的诞生之日。 再次,《榆次县志》记载“古十三乡”和《王仲芳墓志》都记有“三徙乡”。事实表明,这一地名乃是北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以前的古代地名。据《三迁志》记载和《孟子家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孟子与孟氏宗族》(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等书考证,中国古代对“孟子”的尊祀崇拜,肇始于北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兖州守孔道辅访修“孟子墓”、“孟子庙”;15嗣后又有“元丰六年()1083十月戊子”敕封孟子为“邹国公”、次年(1084)诏定“孟子”服饰,交委本州岛州官增修“孟子庙”之举;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秋七月,孟子父母才被敕封为“邾国公”和“邾国宣献夫人” 16;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明、清两代,官方对“孔子”、“孟子”的尊崇祭祀鼎盛一时。 在此前的汉、魏,唐、宋时期,虽然先后有西汉杨雄、东汉赵歧,唐代韩愈、皮日休等文士名流不断鼓吹孟子学说,并誉称以“亚圣”之号,在社会上也产生了相当影响,但是纯属没有“功利”色彩、地地道道的“民间崇拜行为”。当年榆次县城“孟母故居”、“三徙乡”和太谷县境内的“孟母庙”等等,并不是明、清社会尊奉、崇拜“孔、孟”热潮的产物。乃是创始于汉、魏或唐、宋时期,反映客观历史本来情况的“民间纪念性建筑”。联系到山东邹城“孟子庙”、“孟母庙”等都是出现在宋代以后的事实。这就有力地说明:山西榆次“三徙乡”、“孟母故宅”和太谷县“东、西仉村”、“孟母庙”的存在,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孟母故里”是在古代山西“并州”所属的(榆次)、太谷县东、西仉村无疑。而根据中国古代庙宇的“庙会”之期往往就是庙宇“主神”的“生日”的惯例,山西太谷、榆次一带“孟母庙”的“会期”——农历“四月初十”应该就是亲爱母亲“孟母”的“诞辰之日”。 “乱邦不居” 孟母三迁 行文至此,人们会问:既然“孟母故里”在太行山西麓的山西晋中,她后来为什么迁徙到了千里以外的山东邹城呢?据笔者考证分析,主要原因是“躲避战乱”、“举族迁徙”。 历史记载:西周末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物欲横流,争权夺利、战乱不止的社会动乱时期,各国诸侯纷争的结果,是由晋、秦、齐、楚、燕等“春秋五霸”演变为韩、赵、魏、秦、楚、燕、齐等“战国七雄”。其中,主要地处山西境内的韩、赵、魏在“三家分晋”以后,三国互相之间或与相邻的秦、齐、燕国之间,持续攻击、征战不已,孟子出生前两年,即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国消灭了晋国,瓜分了其仅存的土地;孟子出生之年,即前374年(丁未),赵国公子胜在国都晋阳(太原)发动叛乱;韩国山坚弑杀哀侯,子懿侯 继位,接着,赵国进攻魏国,取魏国乡邑七十三处;魏败赵于北蔺(今山西柳林附近);孟子二岁时,即前371年,秦国战赵国于高安,秦国败绩;是年魏武侯卒,子惠王继位;前370 年,孟子三岁,父丧。是 《三迁志·孟父母封祀》 年赵、韩联合攻魏,取葵地(今河南临漳县西);魏败韩、赵于平阳{今 山西临汾};前369 年,孟子四岁。魏败韩于马陵{今山西太谷县东南},败赵于怀(今河南济源);赵败魏于浊(今山西沁县境内)17……。可见当时韩、赵、魏所在的山西大地已经沦为兵戈不断、战火纷飞的灾难之地。“孟母故里”所在的范村镇一带,正处于赵都晋阳通往韩、魏的咽喉要冲,更逃不脱接连不断的征兵敛赋骚扰。所以不能排除“三岁”孟子早亡的父亲乃是:丧命于兵戈战乱的可能性存在。 根据“孟子三岁丧父”的情况判断,当时“孟母仉氏”已经嫁给孟激为妻,可见当时“并州”榆次、太谷一带已经有“孟”氏存在;又 据有关学者考证:“孟母三迁”故事应该发生在“孟子”十岁以前。根据当地有“古三徙乡”存在的史实,这里应该就是“孟母三迁” 的原生地所在,不过,由于事远年湮,不少重要的问题已经无从考证。 俗话说“蚁蝼尚且偷生”,“远害全生”乃是人类和动物的本能。人们在“春秋”战乱之世离乡背井、逃难求生,乃是非常普通的事情。儒家圣人孔子的曾祖孔防叔就是为躲避宋国内乱而迁居鲁国。他早在孟子一百多年以前,就在《论语·泰伯》中提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18 的人生原则。到了“孟母”的年代,孔子的学说和主张已经得到传播。“孟母仉氏”和她的家族亲人为了避乱求生,可能就是在此时前后,逃离了战乱频仍、危及民生的乡邦之地山西晋中,落籍于战乱较少、相对安全的山东齐、鲁之境。 “孟母仉氏”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她是“儒家”学说“亚圣孟子”的光荣母亲,更在于她以培养、造就“孟子”成材、成圣的成功实践,而成为值得天下母亲学习和效法的伟大楷模。她以天然秉赋的慧心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追求,对子女的生命未来寄以希望和 期待;她以独到的眼光和见识,识别出外部生活环境对子女成长的重要影响;又用以身作则和善于诱导的方式启迪和培养子女和智慧和精神,终于造就、培养出为国、为民做出不朽贡献的“亚圣”之才,从而使她的生命价值通过“孟子”的成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彰显。人们从“孟母”身上能够看出母亲在铸造人类文明过程中所起到的伟大作用。 《孝经·开宗明义》曰: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9 《太谷县志》“东、西仉村“位置 《礼记》: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20 人类儿女的生命(包括身体的毛发和皮肤)是由父、母的精、血凝聚形成。没有母亲经受“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巨大痛苦,就没有我们每个人的宝贵生命。儿女是母亲身上的肉,儿女与母亲心连心。每一代人类儿女的生命,都是父母亲生命的继续和延伸。地球人类的生命链条,永远依靠伟大母亲的神圣躯体一代一代、永不间断地接续传承。生死轮替,永远进行,昨天祖父、祖母的儿女变成今天子女的父母;今天父母的儿女都要成为明天儿女的父亲、母亲。爱护子女、孝敬父母应该是文明人类的天性本能。世世代代人类儿女都应该永远感念和真诚回报亲爱母亲的伟大恩情。 要想报答、孝敬母亲,就得尊重、热爱母亲;要想尊重、热爱母亲,就得知道、了解母亲。令人惭愧和遗憾的是:由于“父权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长期影响,由于现代社会不重视对一代代青、少年进行“孝道”文明的教育传承,我们往往接受和享用母亲的恩惠、赐与太多太多,体会和了解母亲的艰辛苦难太少太少,回报和敬奉母亲的思想、行动也就远远不够。在建立“中华母亲节”的问题上,我们对“孟母仉氏”的生日竟然荒谬到要以“孟子生日”代替的程度,我们对广大妇女和平凡母亲缺乏关爱的严重程度就也就可想而知。这实在值得宣传提倡“男女平等”的中华儿女羞愧、汗颜。所以,在真正做到孝敬祖先、热爱母亲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这也是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落籍山西文水、原任山东“齐鲁书社”总社社长、总编辑孟繁海先生,对我 的“孟母”研究发现表示赞成和支持,他在电话中说:小时候,他爷爷和奶奶就 《论语·泰伯》 告诉他们:“孟子的后代不分山东、山西:山东是孟子的老家,山西是孟子的姥姥家。”这句话生动地表明了“山西山东,古今至亲,骨肉相连、唇齿相依”的特殊关系。同时也生动地表明:“儒家”圣人“孔子”、“孟子”不仅是孔姓、孟姓儿女的光荣祖先,也是中华民族儿女的共同祖先。“孟母”不仅是孟子、孟姓子孙的光荣母亲,也是海内、外中华民族儿女的伟大母亲。 “孟母故里——东、西仉村”的发现,将会成为人们关心和注视的热点,当地的“孟母庙”也将早日得到修复。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一定会在重建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真正复兴。 “孟母故里”——山西晋中市、太谷县,热烈欢迎海内、外中华儿女、孟氏子孙,回“姥姥家”走走看看。 38 字* 316行==== 11800 字(全文) 2008年 3月 8日 10时 完稿。 2008年6月20日18时 定稿。 注: 1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修《太原府志》,卷24“人物”,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重印本,第391页。 2 《孟子与孟氏宗族》,“邹城市孟子研究会”和“孟子宗亲联谊会”合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 278页 3 明·谈迁《枣林杂俎》,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95页 4 《三迁志》卷12“古迹”。“台湾孟氏宗亲会”影印本 5 《榆次县志》,卷三“山川·都里” 6 清·顺治十八年(1661)刊《清源县志》上卷“沿革” 7 《榆次县志》卷十二“艺文·上” 8 清·乾隆四十年(1795)重修《太谷县志》卷二“沿革” 9 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太谷县志》卷二“沿革·坛庙” 10《春秋·谷梁传》“桓公二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11 《三迁志》卷8“庙记”。“台湾孟氏宗亲会”影印本 12 12《古今事物考》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出版,第87页,第132页 13 《礼记·祭法》, 14 《三迁志》卷五“孟父母封祀” 15 《孟子林庙历代石刻集》,齐鲁书社,2005年9月版,第31页,第34页 16 《三迁志》卷八“庙记” 17 以上俱见《左传》。 18 《论语·泰伯》,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19 《孝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页。 20 《五经·礼记集说》卷8,巴蜀书社,1989年3月版。第63页。 附:太谷县范村镇下辖村庄地名以及地理信息 (根据太谷县网络资料提供) “范村镇”属山西太谷县管辖。以下是“范村镇”下辖大部分村庄名称,以及这些村落的经纬度地理信息: 范村 经度 11221029 ,纬度 3710763; 阎村 经度 11277986 ,纬度 3748376; 冀村 经度 11275076 ,纬度 3748712; 范村镇象谷村 经度 11276866 ,纬度 3749844;/ 格子头村 经度 11278175 ,纬度 3750199; 西仉村 经度 11279726 ,纬度 3750167; 枣涧村 经度 11279537 ,纬度 3747894; 范村镇下安村 经度 11281438 ,纬度 3749464; 上安村 经度 11282468 ,纬度 3749585; 坪上村 经度 11306071 ,纬度 3761252; 温庄村 经度 11283470 ,纬度 3749498; 范村镇下寨村 经度 11188341 ,纬度 3684717; 北田受村 经度 11281558 ,纬度 3746960; 北曲河村 经度 11282819 ,纬度 3746214; 西曲河村 经度 11283481 ,纬度 3745742; 范村镇南窑村 经度 11276293 ,纬度 3715797; 南田受村 经度 11281817 ,纬度 3745676; 马坪沟村 经度 11279659 ,纬度 3746022; 土郊院村 经度 11279763 ,纬度 3744363; 范村镇峪道沟村 经度 11279950 ,纬度 3743610; 北里村 经度 11278385 ,纬度 3743936; 沿家山村 经度 11280262 ,纬度 3742668; 王公村 经度 11284351 ,纬度 3744440; 范村镇东曲河村 经度 11284075 ,纬度 3745074; 石亩村 经度 11286253 ,纬度 3748589; 南畔村 经度 11285654 ,纬度 3747625; 深凹村 经度 11286608 ,纬度 3746016; 范村镇南郊村 经度 11288216 ,纬度 3746790; 北郊村 经度 11289201 ,纬度 3747713; 佛峪村 经度 11286858 ,纬度 3744860; 张庄村 经度 11244603 ,纬度 3742026; 范村镇田受沟村 经度 11282048 ,纬度 3743965; 石圪垴村 经度 11279537 ,纬度 3747894; 石梯岭村 经度 11280666 ,纬度 3740652; 郝家庄村 经度 11292997 ,纬度 3697197; 范村镇蚍蜉村 经度 11280531 ,纬度 3741691; 范家岭村 经度 11312068 ,纬度 3763254; 香林村 经度 11282537 ,纬度 3739460; 石堡寨村 经度 11285723 ,纬度 3735897; 范村镇马兰村 经度 11281729 ,纬度 3706517; 范村镇千户沟村 经度 11296113 ,纬度 3737692; 岳家庄村 经度 11287872 ,纬度 3741433; 以上这些范村镇下辖大部分村级地名名称以及这些村级别地方详细的经纬度地理信息都是经过太谷县网通过各种权威的资料认真核对查找得来,绝对原创,转载请注明:《太谷县范村镇下辖村级地名名称以及地理信息》由太谷县网原创。 相关搜索:范村镇 太谷县范村镇概况 太谷县范村镇行政区划 家谱是史志资源宝库 2008-11-12 14:08:00 作者:柳宗铎 徐嘉涛 来源:山东省情网 家谱,是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又称族谱、宗谱、家乘,它不仅记录着家族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为研究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地名史、人物志等,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成为华夏三资(国史、方志、家谱)的重要文献之一。续编《福山区志》,在人口编中设专节,对辖区家谱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探讨开发,予以简要记述。就全区幸存的近百部家谱来看,福山家谱修撰,始于明朝,兴于清朝,衰于民国,亡于“文革”,振于改革开放。其家谱在新编《福山区志》中,有三大功能。 一是村镇名解读。村(庄),是我国行政区划的最基层单位,历史修纂的县志皆予忽略,对村志研究毫无作为。续修《福山区志》,在建置沿革编中设节,对每个村的人口、土地、姓氏、村名、经济发展等基本情况均做记载。 福山与全国有些地域基本相同,历史上由于封建的土地制度和宗法制度制约,村落居民多是合族聚居,村落名称多与姓氏相连,或与庄、村、疃结合为名,或与地形地貌特征结合为名,或与历史人物特征结合为名。这些名称在家谱中都有解释,一般包括三部分:姓氏、家字和反映村落自然或人文特征的词或词组。全区8处镇街,冠以姓氏为镇名的有张格庄镇、高疃镇,占总数的25%。292个行政村,以姓氏命村的141个,占总数的48%。其中,同姓与结合名称不同的村名:王姓有王家庄、王家疃、大王家、小王家、山王家、仉村王、诸留王、旺远王8村;张姓有张格庄、南张家、东张家、张家庄、张格堡、仉村张6村;李姓有李家、李家沟、李家疃、仉村李、巨盆李家、山前李家6村;刘姓有刘家庄、刘家埠、上刘家、下刘家、刘村、河北刘家6村;陈姓有5村;于姓、姜姓各有4村;林、吴、孙、曲、栾、汪、萧、宋、周、杨、唐11姓各有3村;权、车、黄、谭、蔡、许、邢、赵、邹、罗、葛、臧、吕、潘、梁15姓各有2村;余者40姓为1姓1村。由此可见姓氏在村镇名称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今天我们续修地方志,就不能不解读村镇名称来历,使村镇名称更加传承典籍,为改革开放、招商引资起到应有的时代作用。 二是移民史佐证。所谓移民,或徙民,形式多样:较大数量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称官移;从军、屯田、戍边、世袭户称军移;百姓为生计背井离乡徙居他地称民移。在续编《福山区志》人口变动章节中,我们对其家谱进行精心研究,从中获得诸多移民佐证,使该编内容更加充实。 元末,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压迫沉重,********,激起红巾军起义,元惠宗挥军残酷镇压,“登(州)莱(州)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福山(含芝罘)人口仅剩3740户,3001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40人,人少地多,移民势在必行。从家谱资料看,明初,官移在山东西部开始实施,后自行转迁东部,徙福亦有30余姓,70多户,200余人。军移较多,《萧氏谱书》序曰:明洪武元年,议定兵制,自京师郡县,皆立卫所,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所,设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二员,每一百二十人设百户一员,总旗二员,小旗十员,通以指挥,使总领之大小相连,以成队伍,有事征伐,则总兵官佩将军印。吾家明初,以从军至福,历九世,至明末,皆为总旗,军统于官,官世其职也。福山明设中前所、奇山所,2所1朝16代,累计有正千户3员,3姓,来自3个省;副千户24员,18姓,来自22个省;百户16员,11姓,来自14个省。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为从军袭职,少则2世,多则11世,其子孙后代永居福山,连其家属,军移者约百户,500人。民移者众,福山唐至民国年间,由省外(省内不计)首迁108姓,其中唐朝入迁2姓,宋金入迁12姓,元朝入迁14姓,明朝入迁70姓,清朝入迁7姓,民国入迁3姓。其地域分别为:河南籍54姓,山西籍19姓,云南籍13姓,江西籍5姓,安徽籍5姓,江苏籍4姓,福建籍3姓,浙江籍2姓,辽宁籍2姓,天津、河北、湖南籍各1姓。再加上同姓异地同代迁入的张、王、刘、陈、李、孙、宁、巴等,首次民移总计约250多户,1200余人。家谱中所谓“云南”实指云南省和山西之云州之南,非字面专语。另外,还有10余人,为官福山,致仕籍福,散居于河北、东留公、林官庄、石屋营、诸留王等村,后成望族。移民使福山人口得以补充,与土著姓氏村民一起经历生息繁衍,清朝初期,全县人口达2.5万户,15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00人,不到300年,人口增加五倍。 三是人物传依据。地方志中的人物志,是整部志书重篇靓点,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故古今中外修志者无不浓墨重彩。福山上届修志,为多因所致,古代人物仅收11名,占人物志的26%。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交流的扩大,寻根问祖者的增多,本届续修以予补之。 前志古人资料,来自明清四部《福山县志·人物传》,所立人物,字迹繁简悬殊,多则2500字,少则仅29字。为撰古人,我们对旧志进行精心查考,基本情况是:福山汉至清末,立传(略)人物共计226人,其中国史有传(略)者7人,占3%;通志有传(略)者14人,占6%;府志有传(略)者39人,占17%;县志有传(略)者166人,占73%。在查考中我们发现,在已立传的226人中,取材各姓氏家谱为187人,其中:宦绩立传87人,取材家谱70人,占80.5%;行谊立传81人,取材家谱64人,占79%;文苑立传32人,取材家谱26人,占81%;方伎立传5人,取材家谱4人,占80%;流寓立传9人,取材家谱6人,占67%;忠义立传12人,取材家谱11人,占91.7%。从国史到县志,各级所撰人物,除个别者外,其基本资料皆依据家谱,更甚者则家谱有之,旧志应立未立,或立而缺材。据此,本届修志,在人物志编写中,我们依旧志资料为主,据家谱记述为辅,给35名五品以上名宦补传,为七品以上名仕列表,传表结合,疏而不漏,使人物志更加丰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