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名胜-黄篪故里博抚村
2015-11-22 15:25:34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217
评论:
地方志
博抚村位于海口市西北部,属海口市秀英区长流镇管辖。
博抚村离海口市区17公里,距长流圩1公里,交通便捷。该村始建于南宋末年,全村有400余户、2000多人口。博抚村为多姓氏聚居的村庄,有黄、吴、郑、洪、王、邓、伍、林、冯、戴十姓,黄姓占全村人口的多数。
博抚村古代属烈楼地区,隶属于琼山县烈楼图。
海南黄氏来琼始祖黄篪,南宋绍兴年间受朝廷派遣来琼任按抚使官,卒于任上,其子孙落籍烈楼博抚今长流镇博抚村。
博抚村是海口近郊保持原貌较好、有着悠久历史的一个原生态古村。村里幸存着石牌坊、古井、石板路、宗祠庙宇、古民宅等众多建筑古迹,是个亟待保护和开发的历史古村。
现存文物
登龙石牌坊位于博抚村黄氏宗祠北侧,为该村明代弘治戊午科举人黄轮立,清乾隆壬午年合族重修。
该牌坊为四柱三门通天石牌坊,由皇帝赐旨监造。
牌坊石匾中间刻“登龙”二字,为阴刻行书。
该牌坊保存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牌坊造型古朴,石料上乘,雕刻工艺精湛,全部构建均用石条,衔接吻合,纹丝不动,浑然天成,令人惊叹。
牌坊为方形石柱,立于圆础上,立柱两侧有四方形长石斜撑。牌坊石梁两头雕刻着精美的卷云图案。历经数百年风雨,登龙牌坊依然屹立于古村内,石面已长满青苔,沧桑尽显,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影像笔记
村前是一顷广阔肥沃的良田,村后是一片起伏连绵的翠岭,不显山露水,古村却有着另一番清丽的姿容。
一位南宋名宦,受命朝廷,南渡赴琼为官,将古村选为自己的归宿之地,子孙落籍于此,后椒蕃瓞绵,生命的薪火传播琼岛大地。
长流博抚村,一个隐藏在都市旁边的神奇古村,低调而不张扬,任古村的历史在岁月中静静地延伸,悄悄地更迭、默默地堆积。
当我们首次踏进这个沉静的古村时,我们寻访古迹的步履敲击着古村蜿蜒的石板路,无意间惊醒了古村悠远、恬淡的幽梦。
在古村中巡看,那些千百年来留下的古井、石牌坊、古宗祠无不传递散发着悠悠古韵,让人不知今昔是何年!
古村是一壶陈年的老酒,那浓烈的酒香诱惑着你的嘴,浅尝一口便充满醉意。
古村是一首古老的歌谣,那动听的旋律渗入你的心田,聍听一会儿,你便沉入梦乡。
长流博抚村,海南黄氏迁琼始祖的故里,一个古朴而充满魅力的神秘古村,值得一游。
史地发现
黄篪祖孙三代皆为南宋进士
从海口市区沿海秀西路向长流方向行驶16公里到达长流圩,从长流圩往北行驶1公里左右,一片田畴翠岭环绕处见一个狭长的古村,这就是博抚村。
博抚村是个古朴静谧的古村,村庄坐西向东,由南向北延伸,村前是一片开阔平坦的良田,村西北面是连绵起伏的翠岭,风光清丽。
一条宽敞的大路从村前经过,我们的车停在博抚小学东侧的村前,下车寻访古村的历史和人文胜迹。
博抚小学东侧大路旁有口古井,从水井的井壁判断已有几百年的岁月了,俯身探望,清洌的井水面倒映着一块天空,深邃而冷峻。
村中间大路边有座黄氏宗祠,宗祠门口紧挨路边有一堵屏风墙,墙上嵌有一块石匾,上书“方塘公祠”四字。
方塘是黄氏迁琼始祖黄篪的号,黄篪,字仲韵,号方塘,生于宋徽宗大观庚寅年(公元1110年),少年考亭神交,生而颖悟,博极群书,南宁绍兴六年(1137年)中进士,并获在西安市郊雁塔上题名。后来受宋高宗皇帝派遣来海南充任路经略按抚使,掌管军事,旬宣文教,为海南黄氏开琼始祖。
据博抚村黄氏宗祠前的碑文上记载:黄篪在任期间,“既无金玉之藏”,也无台榭陂池之娱,时以远太为期,仁慈宜民,海邦颂德,勋绩铭于府志,续娶王公之女,生男黄京,三十一岁卒于任,妻儿卜居立籍琼州烈楼。黄篪卜葬于烈楼岭,第三级有马鞍石,墓坐艮向坤,兼丑末。
黄篪出生于书香世家,是后黄始祖蟾公(唐进士弘文馆校书郎)之后代,为黄岸十六世裔孙,其父黄汝猷,是翰林院赠少傅,谥忠教,妣王氏赠封一品夫人。生二子黄岩与黄篪(次子)。有“岸裔来琼,始于篪公”之说。
黄氏族谱记载:黄篪是黄姓年纪最轻的进士,却是黄姓来琼职位中最高的清官,也是黄姓子孙繁衍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支旺族。至今已繁衍到三十余世,30余万人。
黄篪祖孙三代皆进士,其子黄京为岁进士,其孙黄诰为恩进士,祖孙三代均为南宋进士,实属罕见。
黄氏迁琼四世黄南昌,系大学士,娶符氏生四子,分别为黄回、黄损、黄河、黄海。黄回后来分居琼山东山苍原;黄损分居定安大底;黄河仍居海口长流博抚,黄海生了八个儿子,他和七个儿子后来返回福建,只留下第七个儿子黄锦分居文昌迈南村。黄氏后裔逐渐繁衍琼岛各地。
后来黄氏后裔宗亲共建黄氏大宗祠于海口长流镇博抚村,永怀宗恩,千秋敬礼。
黄氏迁琼始祖黄篪的墓位于长流镇博抚村西北角烈楼岭的坡地上,坟墓场地四至周围东西长二十二丈五尺,南至北长二十九丈四尺。
黄篪的墓前有一块清乾隆六年仲秋立的墓碑。碑文上刻着“始祖:考妣宋进士官按抚使黄五公篪、诰赠一品夫恭人王氏之墓”。
黄篪的坟墓在一片山坡上显得非常突出,墓志铭上刻着一副对联:“根由江夏先宗远,仕在海南后裔昌。”对联中间有一寻根问祖诗:“虔诚敬祀寻始祖,迁琼宋祖号方塘,出自南闽生莆田,雁塔题名中进士,珠崖按抚是清官。卜居博抚繁昆裔,择葬大豪安九泉。瓜瓞绵绵弥旺炽,虔诚敬祀永连年。”一首墓志诗,概括了黄氏迁琼始祖的一生。
墓地是块山坡,长满了野草,显得荒凉而孤寂,但每年清明时节,海南各地的黄篪后裔都要汇集在此,敬祀始公,那时的黄篪公,一点都不感到孤独。
一代迁琼始祖,长眠在烈楼岭的荒坡下。附近烈楼港碧海连天,涛声依旧,这位清廉为官的黄氏开琼始祖依然深深地铭记在海南黄氏后裔的心中,永志不忘。
村里有口八卦古井琼岛罕见
博抚村近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人文胜景和古老建筑,有些古迹堪称琼岛罕见。
村中央东边大路旁的黄氏宗祠始建于前清时期,分前室、后殿。祠堂前室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毁塌,后殿虫蛀腐朽,屋墙缝裂,也濒临倒塌,上世纪九十年代,博抚村坊黄氏宗亲捐资重修黄氏宗祠,使其焕然一新。
黄氏宗祠的后殿许多木雕都保持原来的形状。前室大门上门高悬“黄氏宗祠”石匾,屏风墙前后嵌刻着“方塘公祠”、“万派朝宗”石匾。
宗祠后殿门上悬挂“宏远堂”三字,门上方的木格旁有雕刻精美的喜鹊图和浮雕图案,透着悠悠古韵。
祠堂内有对楹联:“本出莆田历宋而元而明而清支庶蕃昌分各地,郡由江厦来琼之祖之子之孙根繁深远合同宗”。后堂神龛上供奉着黄氏迁琼始祖黄篪公和历代祖先的牌位。
后殿六根木柱高擎,宗祠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位于黄氏宗祠北侧,有座“登龙”石牌坊,石柱长满青苔,色彩斑驳,但造型奇伟。石牌坊立于清乾隆壬午年,历经300多年风雨,历久弥新,完好如初,实属罕见。
牌坊是为明代博抚村举人黄轮立,由皇帝赐旨监造,始建于明代,目前所见为清代乾隆年间本村黄氏合族重修。
此牌坊为海南幸存不多的保存原貌的古牌坊之一,亟待保护。
从“登龙”牌坊北侧的村大门进村,在村门口的屏风墙后有一口水井,名叫“八卦”井,该井的井沿由一块整石凿成,外径一米左右,内径约80公分,井口四周用石条铺设成八卦图案,形成一坤、二乾、三兑、四艮、五离、六坎、七巽、八震共8个卦,每卦有三爻,成24个象围绕井口四周,充满神秘色彩。博抚村共有5口古井,唯独这口八卦井与众不同。
村民告诉记者,八卦井与古村的历史差不多长,从不干涸,附近村坊遇干旱缺水,也都到这口古井打水,这口古井抚养了四方百姓。是一口功德井,因此村坊民众将该井当神灵祀拜,井边设立了神龛,经常有人来此焚香祀拜。
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井,送走日月,迎来星辰,千百年来,守望在古村里,成为古村一道永远的风景。
八卦井的西侧有一座古屋,墙瓦已塌落,墙面和屋顶爬满藤蔓,藤蔓上结满了一种青色的果实,是一种制药用的原料。村民告诉记者,这里是倒塌的吴氏宗祠,在风雨中破败多年,成为博抚村吴氏宗亲心中的遗憾。上世纪九十年代,吴氏宗亲在村后的马关庙旁重建了吴氏宗祠。
在博抚村的东北角有座文昌阁,门前有副对联:“文星高照英贤出,昌世长存俊杰传”。文昌阁始建成于清代,目前所见是近年重修的建筑,红砖碧瓦,香火鼎盛。文昌阁后面是村里的社主公庙,规模宏伟。庙门口上方匾上写着“社主庙”三个大字,庙门口的对联是:“社望重,稷祀灵长”。两侧厢房院门上方分别写着“文经”和“武纬”。
社主公庙内供奉着三位神灵,分别是社稷公、黄氏迁琼十六世孙九天公和土地公。在神龛像旁,均有一副对联相对应,分别是:“社处处徯予俊,稷德悠悠配彼天”;“九转丹霄舒化日,云开黄道布兹云”;“土偕四德陶千品,地列三才载百昌。”
博抚村的社主公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光绪四年重修,近年,该庙由本坊村民捐资百万重修,庙宇按原貌修复,庙内的装饰图案木雕均用花梨木雕刻,由来自浙江的民间工艺师操刀雕刻,整个庙宇气势雄伟,分前殿、拜亭、后殿、厢房,是海南城乡庙宇中规模和建筑质量均属上乘的庙宇之一,堪称代表海南庙宇文化的典范。
博抚社主庙寄托着村坊民众的祝福和梦想,而神灵也护佑一方百姓,吉祥平安。
古村石街路成村中人文胜迹
博抚村古朴静谧,层层堆积着历史的遗迹,充满着历史的厚重感和岁月的沧桑感。
在博抚村行走,随时随地都可看见不同历史时期的遗迹,从古代到近代,连现代“文革”时期的、充满政治色彩的语录也还依稀可见。
位于博抚村东侧大门上方,还留有着“文革”时代的宣传口号。村大门口的屏风墙面上,“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等宣传标语尽管已经模糊,但还能辨识。
八卦井南侧,有条石板路,村民叫它石街,是民国六年村坊民众捐资兴建的,现在依然保存完好。从曲径通幽的石板路走向村中,石路蜿蜒,路两旁是古老的民宅,斑驳的石墙无声地烙印着古老岁月的痕迹。
在石径旁的屋檐门槛上,经常可见到老人和孩子悠闲地聊天嬉闹。村民坐在门口的石墩上,整理从菜地里拔来的青葱,一捆捆整好后挑到镇上卖。一幅幅淳朴而安详的画面,让人的心灵有种返朴归真的感觉。
村后面还有座马关庙,始建于清代,供奉着马援和关羽两位武将,于近年重修,庙中香火鼎盛历代不绝。
博抚村,与喧嚣的城镇只有一里之遥的古村,静谧地在岁月中延伸她的历史,千百年后的今天,更具无限的魅力。
上一篇 :
堂号郡望-千年古村岱山黄
下一篇 :
堂号郡望-四十八天井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全部评论
热点资讯
1
2
3
4
5
6
7
8
宗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