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卫辉小店河一户闫氏后人的家里发现了一个记载闫氏先人文言传记的尺牍。此尺牍20乘以30厘米大小,正反都有字痕。基本清晰可见。这个尺牍的发现,为研究小店河闫氏家族的历史沿袭提供了史料佐证。(清代的人们多以木牌、木牍、尺牍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商业交往,交流感情,增进友谊,或记载过往,或人物记传,或家谱承袭。小店河的闫氏家族也不例外。)
尺牍内容译文如下:
按照明朝授予武德骑尉(骑马武官),汲县武秀才,阎仙梯先生小传。
我舅父阎仙梯先生在他去世的第一年,他的二儿子存性,奉他大哥之命,来到辉县找到我,给我行过礼后,他一面哭,一面乞求我给舅父写小传,并且说,他的父亲去世的时候,适逢时局动荡,殡葬父亲时没能按礼节去葬埋父亲,想在今年三月上旬(一周年之际),把父亲灵魂请回,布设典主之礼。他觉得如果在父亲一周年之际,给父亲布设典主,才是尽了做儿子的孝心。他又说,殡父时仓促,虽说有墓志铭,但不能表述其父亲生平的一二。你是父亲的外甥,而且平时很尊敬我父亲,所以,让你来写父亲的小传,你就不要推辞。当时,我正在家中养病,好久没有写东西了,我舅父的生平我虽知道的不是很详细,但大概也知道,印象很深。因为这个缘故,我就把舅父平时的行为收集起来,加以叙述。
我的舅父姓阎,名步蟾、字仙梯、号清府,他的先祖是山西壶关人,他的始祖叫阎聚,在明朝初期,迁到卫辉林虑的闾儿庄,然后,他的爷爷阎榜又迁到汲县小店河村,故今为小店河村人。阎榜生有一子,叫阎钟琈、字蕴辉,是个太学生。按明朝规矩,赐给阎钟琈一个宣武都尉的官衔,他的妻子赠称为太恭人衔,蕴辉公性情淳厚,常办善事,不好宣扬(阴德),但这些事经落实都是真的。我的姥爷就是阎仙梯先生的父亲,仙梯先生一出生就禀赋异常。自小就性格诚实且非常好学,常常一边学习,一边料理家事;除了应酬之外,还练习骑马射箭。三十岁的时候,仙梯先生在县秀才里面已成为一个领袖人物。阎钟琈76岁时,因为他的儿子…..(因历史久远,字有残缺),是壬戍年的恩贡,被候选为直隶州的州判。按照规矩又被封为儒林郎,后加封为守御所千总衔。又按照规矩授为武德佐骑尉衔,后晋升为武德骑尉,他的妻子赐封为太宜人。阎仙梯先生孝道的秉性,出于天生,大有古人的风尚,才4岁的时候,在天冷时,就为母亲暖被窝,还不让娘知道。他的母亲冯太恭人,患瘫痪,常年不离床,他顺从母亲之意,侍奉老母不辞劳苦,三年如一日。这以后,蕴辉公患腮痛病时,脾气不好,阎仙梯先生侍奉汤药,没有间断过,常常等他父亲入睡后,然后他才去料理杂务。给他父亲做的饭,父亲吃不完时,让他吃,他也不推辞,其实饭里口水什么东西都在,就是这样,他也是毕恭毕敬的捧着就吃,凡如此类,人们都是知道的。
注释:直隶州:明朝时期合肥为直隶州时,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
直隶州、州判:从七品。州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官职名从七品。州判职能通常为地方衙门辅佐主官的基层官员编制,不过也为派直隶州知州的左右手。
儒林郎:从六品 守御所千总衔:从五品
武德骑尉:正五品 宣武都尉:从四品
太学: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和北大,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
太恭人:明清时四品官之母和祖母的封号
太宜人:明清五品官之母和祖母的封号
上述内容就是该尺牍实物的白话全文。这也是除闫氏族谱外,目前发现的小店河清代闫家豪门大宅院保存最完好,记事最完整,史料最真实,最具研究价值的实物遗存。现有闫氏后人闫文波收藏。
小店河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由阎氏第十世宗祖阎榜所建。据阎氏家谱记载:阎氏祖居山西林虑,几经迁徙,至第九世阎无觉时举家由林县吕儿庄迁至汲县(今卫辉市),后又由其子阎榜兄弟二人于乾隆十三年迁至沧河沿岸,在沧河边上建一小店铺,故取名小店河。
小店河,是我国北方清代民居建筑的优秀范例之一。中国首批传统村落、豫北地区规模最大和原有风貌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