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源于康叔探究
2015-11-22 15:25:34 来源:
编辑:保保
点赞:
点击:10
评论:
在中华康氏文化研究领域,待揭开谜团的又何止“南八公”一件呢?谱牒学大家王鹤鸣研究员告诫我们要摆正《正史》、《地方志》、《家谱》三者的关系,以《正史》为据,检验《地方志》、《家谱》所记录的事件;反过来才是《地方志》、《家谱》是对《正史》的补充。
我发现康氏族人太看重族谱的记载,忽略了将族谱中的人物放到《正史》中去检验一下的重要性。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廿四史》中的康氏人物,毫无例外的就全是粟特裔康氏,那么康叔裔康氏又到哪里去了?这正和中华康氏研究会谱牒谱编撰的《康氏名人》一样,个个都是粟特裔康氏,康叔裔康氏又到哪里去了?大概也正因为如此,族人康六顺先生才有《子南氏传承了康家世系》的大作吧!
在《康氏名人》中最不容易认定康希铣家族的族属,荣新江教授在《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的“常乐/瓜州”一节中有:“颜真卿撰《康希铣神道碑铭》时,详细叙述了这个家族从周武王以来的谱系,而且这个汉化极重的康氏家族也确实从很早就著藉山阴会稽,成为地地道道的会稽人了。”
这大概也只因为历史的真实性不抱偏见的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无法改变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不妨通过《康续墓志》、《康智墓志》、《康远墓志铭》、《康固墓志》、《康庭兰墓志》五方墓志,看看学者是如何说是如何说康姓源于康叔的:
一、《康续墓志》(679年,洛阳):
河南洛阳出土,此拓片藏国家图书馆。
康续,字善,河南人。志文称:“昔西周启祚,康王承累圣之基;东晋失图,康国跨全凉之地。控弦飞镝,屯万骑于金城;月满尘惊,辟千营于沙塞。举葱岩而入款,宠驾侯王;受茅土而开封,业传枝胤。”这其中有不少后人叠加上去的内容,如粟特康姓来源于西周的康王,这完全是粟特人的附会。但这里也有真实的一面,即康续祖上是康国之大族,在西晋灭亡、北方时局动荡不安时入华,势力颇大,号称“跨全凉之地”,虽然有夸大之嫌,但十六国时期确实是粟特人在凉州、金城一带比较活跃的时期,粟特文古信札即写于此时(312—313年左右)。而河西走廊最东头的凉州武威,是汉唐见河西地区最大的军政机构所在地,十六国时期还曾作过前凉、后凉、北凉的首都,唐朝则把统辖整个河西地区的河西节度使驻地设在凉州。唐初经行此地的玄奘,有“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的恰当描述(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年,11页)。这里或许是东来西往的粟特人最为集中的地方。
康续曾祖德,北齐时任凉州都督。祖暹,齐任京畿府大都督。父老,即唐朝左右屯卫中的翊卫,主要承担长安太极宫的北门宿卫和宫廷仪仗工作,志文所谓“披缇执棘,奉紫掖而星轘”,说的应当就是宿卫之事。康续本人事迹平平,任平州(河北卢龙)平夷戍主,并非所愿,最后在凤仪二年(677年)十二月十二日,因疾终于平州平夷戍的官第,时年五十五岁,到调露元年(679年)十月八日,归葬到洛阳城北七里宴村西平乐乡界。其子忠素等主持其事。
图版、录文:《北图》16册,108页;《洛阳》6册,43页;《汇编附考》9册,No.885页,《补遗》3辑,448-449页。(荣新江)
二、《康智墓志》(694 洛阳)
河南洛阳出土,此拓片藏国家图书馆
康智,字感。《墓志》称其为:“炎帝之苗裔”,康叔之后,恐怕是后人的附会。但其五代祖风,任颍川郡侯,青州刺史。祖仁基,陈宁远将军;父玉,隋朝散大夫。由此姓名和曾任南朝陈的官员来看,这一家族早已汉化,因此从其来源的记录上来看不出粟特人的痕迹。但康智夫人姓支,应是小月氏的后裔。按照胡人较多内部通婚的惯例,仍应当把康智看作康国的后裔。
康智初为唐朝游击将军。是从五品下的武散官。墓志说他精通兵法,遂得雄才远振,但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长寿二年(693年)二月二十三日,卒于东都洛阳日用里思顺坊私第,年七十一。夫人支氏,咸亨年间去世,长寿三年(694年)四月七日,嗣子元暕将其合葬于洛州城北三十里平乐乡北邙山原。志文说是支氏“三从允穆,四德幽闲,行合女仪,礼该缤则”,完全是程式化的表扬女性的文辞。
图版、录文:《北图》18册,33页;《汇编》855-856页;《补遗》2辑,330页。(荣新江)
三、《康远墓志铭》(721年)
大唐故左监门校尉上柱国康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远,字迁迪,其先卫康叔之门华。风俗通之叙述,祖宗累美,子胄光扬。君稽古文儒,英威武略。有去病漂姚之号,超伯宗戊巳之名。直以祏静三边,东西百战。簉迹式遁于严卫,宏功载锡于元勋。寔典兵戈,几防阶闼。春秋六十有二,忽以长寿元年(692年)十二月八日,归殁于云阳县界之私第。呜呼,其生也命,其死也哀。空里载睹于飞鵀,床下旋闻于蚁斗。夫人陇西县太君曹氏,春秋七十有九。岂期缠疴不愈,救疗无征。几劳岐扁之功,匪免沉冥之酷。以神龙三年(707年)四月二十五日,卒于洛阳县毓财里之私第。则知魂销魄去,恨夜月之全空,泪竭珠亡,觉天星之半落。嗣子贞固,正议大夫、上柱国、行易州遂城县令。擗地号天,陟屺陟岵。毁瘠过礼,荼酷于人。扶杖孝毕于三年,贬药祸延于七尺。靡及安措,旋已沦亡。今此厥孙,葬于厥祖,即以开元九年(721年)岁次辛酉十月乙亥朔十一日乙酉,开鑿茔域,迁召魂骸。西□三秦,东还九洛。夜台悬镜,配鸾雀而同栖,宝匣埋镡,喜蛟龙而共穴。白楸一閟,留盛德于千年,青松数行,记荒坟于万古。刻石不朽,乃作词云: □秋忽败于芝兰,两宗并掩乎棺椁。魂柩西别于泾渭,卜兆东届于河洛。其一,高原接其熊耳,极野凿其龙盘。灵轜送往而移易,薤挽悲咽兮辛酸,其二。唯地久兮天长,恐陵平兮谷徙。古之贤圣兮犹化,今日沉埋兮到此。泉下独守于冥冥,山上空存于垒垒。
(毛阳光:洛阳新出土唐代粟特人墓志考释)
四、《康固墓志》(721),康固,又名康贞固。
大唐故正议大夫易州遂城县令上柱国康公(康固)墓志铭并序
大矣哉!豫章挺生于七年,森直亭亭而拂汉。明珠无类者一寸,光彩荧荧以射人。惟君盛德,比之可逮。君讳固,字义感。春秋七十有二。考其门绪,则媲金社以传名;验其声华,则比玉人兮挺誉。出身献直以事主,效职尽节以图荣。谅知命有推迁,物皆代谢。以开元八年十月廿一日,寝疾终于魏州馆陶县之别业也。岂期天上书降,载召王君;人间友亡,空思管氏。精灵不驻,谅移南斗之星;告老非远,遽阅东溟之水。今飞鵩易睹,隙驷难留,何先荣而后悴,何生劳而死休。夫人赵氏,成州刺史之长女也。充国之贵族,元淑之家孙。闺范克彰,邕和早著。适人以礼,俯就于初笄之年;结偶有期,克展于乘龙之誉。春秋卅有七。去垂拱三年三月廿一日,终于西州之官舍。所恨掎桐半死,葛藟全凋,魂魄远滞于莎车,旌旐近随于柳驾。炎凉几变,背贯斗之关河;坟陇再营,得芒山之地势。即以开元九年岁次辛酉十月乙亥十一日乙酉,合葬于河南府河南县平乐乡之北原,礼也。固以琴瑟重谐,蛟龙再合。松埏窈窕,下彻于三泉;薤挽悲离,逆终于万古。山川溟兮牢落,天霭霭而云愁;草树飒兮摧残,风萧萧而月苦。有子融、简等,并哀缠七祀,痛冠三年。□不违於礼经,寔乃恋乎天□。陈叔明之哭父,吐血崩心;王叔治之丧亲,邻人罢社。今既□刊翠琰,载记黄垆,昭晰克存,乃为铭曰:
天道兮运行,人灵兮契合。共埋閟于鸾凤,配山阜兮重沓。苦大夜之昏昏,畏寒飚之飒飒。哀声兮怆悢,烟露凝兮嗑吊。生者既并于川流,死者克齐於海纳。
以上两方墓志之所以并列是因为志主是父子关系,而且埋葬时间相同,且墓志文字皆为行书,书写风格相同,是一人所为。因而两方墓志应是洛阳邙山上一个家族墓地所出。
康远墓志现藏千唐志斋,据称出土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为近年新的征集品。[13]
墓志铭对于康远的家族背景表述为“其先卫康叔之门华”,远溯到西周时期卫国的创始人,周文王的儿子卫康叔。但这明显是出于入华粟特人的伪托,这一时期的粟特人为了尽快融入汉族社会,摆脱自己外来民族的色彩,都将自己的远祖上溯到商周时期。而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古时期的康姓本身是中亚康国人及其后裔。
墓志对于康远的父祖没有记载,可见其家族并不显赫。墓志铭中“有去病漂姚之号,超伯宗戊巳之名”,用西汉霍去病和东汉耿恭的典故来暗示康远曾经担任武职并在西域征战。他长期担任军职,“祏静三边,东西百战”,所以有上柱国的勋官。之后康远又曾到京城皇宫担任左监门校尉,这是从六品的武官,负责守卫宫门和检查出入,后因病回到云阳,长寿元年卒于私第并埋葬于关中,可见此家族最早居住在云阳。其妻为陇西县太君曹氏,从曹氏的封号来看其家族源出陇西,加上康远的背景,曹氏当为粟特曹国后裔,二人无疑是唐代粟特人之间的联姻。其妻曹氏则后来居住在洛阳毓财里,此坊位于漕渠北徽安门街东,这里距离洛阳北市不远。曹氏神龙三年卒于洛阳,根据墓志铭记载,夫妻二人死后一直没有合葬,之后其子康贞固也去世了,直到开元九年其孙才将康远的灵柩由关中迁往洛阳,这样夫妻二人终于合葬在洛阳邙山。
第二方康固墓志最早刊布在荣新江、张志清两先生主编的《从撒马尔干到长安》一书,乃是周绍良旧藏拓片,可见此墓志出土较早。据新近出版的《洛阳新获墓志续编》记载此志出土于洛阳白马寺镇吕庙,原石现藏洛阳文物二队。[14]此康固就是上述康远墓志中提到的康贞固,二人是父子关系。墓志记载康固曾在西州任职,之后在河北地区任易州遂城县令。其妻赵氏,为成州刺史赵某之女,赵某在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二八成州失收,可补入,时间大约在高宗和武后时期。康固曾在西州任职,西州即今天的吐鲁番,这里是当时外来移民汇聚之地,其中就有以粟特人为主体聚居的崇化乡,康固可能因为其粟特背景而担任地方官职。之后其妻赵氏在垂拱三年卒于西州官舍,而康固在开元八年十月卒于魏州馆陶县别业,可能他晚年居住在这里,终年72岁。荣新江指出隋唐时期魏州有粟特人居住,如《康郎墓志》记载其为魏州贵乡人。[15]康固与赵氏有子康融、康简二人,康固去世后其子将夫妻二人以及祖父母共同葬于洛阳邙山平乐原。
值得注意的是:两方墓志展示了入华粟特人在婚姻方面的历程,康远与曹氏是典型的粟特人通婚,而其子康固的妻子赵氏是成州刺史的长女,则是粟特人与汉族之间的通婚。因此这个入华粟特家族仅仅第二代就开始与汉族通婚,这也是汉地粟特人婚姻的必然道路。
(毛阳光:洛阳新出土唐代粟特人墓志考释)
五、《康庭兰墓志》(740年):
河南洛阳出土,原石藏河南博物馆。此拓片藏国家图书馆。
志文中康庭兰未著籍贯,开头部分也没有特别和康叔之类的历史名人联系起来,而是说“康氏家牒详焉”。其曾祖匿,为唐朝游骑将军(从五品上武散官),守左卫翊府中郎将;祖宁,归德将军(从五品下武散官)、行右领军卫将军,都是效职于唐朝中央十六卫的军事将领。父烦陀,云麾将军(从三品武散官)、上柱国,没有实际的职位。何其祖上一样,康庭兰也是在中央十六位中任职,为壮武将军(正四品下武散官)、行右威卫翊府中郎将,上柱国,其职责是“或执锐陷坚,或争锋绝漠”,而以“卫宿却庭”的时间最长。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九月某日,卒于洛阳温柔里之私第。年六十五。同年十月十七日葬于河南之杜郭原。
康庭兰一家较早进入中国,他的名字已是很典型的汉名,不过其曾祖、父亲的名字都还保留着粟特人名的一些特征,虽然如此,他们都以武职效力于唐王朝,与汉人接触较多,故而汉化的程度也较深。特别是康庭兰本人,不仅信仰了佛教,而且从志文中所述“暨于晚岁,耽思禅宗”可知,他晚年时产生浓厚兴趣的甚至是佛教中最为中国化的一派—禅宗,足见其汉化程度之深。
图版、录文:《北图》24册,127页;《洛阳》10册,188页;《汇编》1511页;《补遗》4辑,438页。(毕 波)
总之,康叔裔康氏待研究、待厘清的问题很多、很多。任何事情的解决总的一件一件的来,还是先祝愿:康氏《南八公》课题组早出硕果,以飨天下康氏族人吧。
上一篇 :
《南八公康氏的寻根之路》
下一篇 :
《迁湘祖世福公是哪里来的》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全部评论
热点资讯
1
2
3
4
5
6
7
8
宗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