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境 以莒为根
最近对家谱的研究发现,很多本家的家谱修订时候,没有考究历史年代所在的属地。建置沿革,日照、莒县、沂水三县,明隶属青州府。至清,改辖于沂州府。<如:
始祖滕福广,嘉靖年间从山东省日照县迁至夏津城南银子王庄定居。经历清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朝代,传二十一世万余人。
三世朝迁夏津县城西西滕庄,朝四子霷、霁、雷、電,长支霷迁夏津县清凉寺其后裔迁高庄、露观寺河北清河县渡口驿村发展到二千人;二支霁住夏津县西滕庄发展到二千人;三支雷迁东滕庄居住发展到一千七百人;四支電迁往四川省成都市南门里居住,发展到四千余人。
一世 滕福广
子一盛
娶封氏
二世盛
子一朝
娶郭、马氏
三世朝
子四霷、霁、雷、電
娶王、孟氏
滕先阶 滕先洁 滕春训 滕会训 滕训旺 滕殿卿 主编
二零一零年桐月中浣谷旦
经过近三年的查证资料,及走访鲁南地区及苏北地区连云港一带,历史资料证明,莒州
莒县————明代,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以州治莒。清代,沿明制,仍称莒州,
日照———— 明初,日照属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洪武年间,为防倭冠,于县之南境置安东卫。清初,沿明制。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莒为直隶州。1734年置沂州府,降莒州为散州,日照属沂州府。
现在的日照虽然管辖莒县是近两年的事情,但是应该符合嘉靖当时的历史为好吧!但是我在这里还是善意的规劝日照的滕氏宗亲,尊重历史,尊重祖宗,对来日照寻根认祖的外地宗亲,应该实事求是。否则,我们将会再次发生过去几百年前,为怄气而不能合谱的事情记录谱上,让我们后代遗憾终生!
我处家谱始终称从东海九里山十八村滕家屯迁来莒,已经642年的历史,其迁出地比日照宗亲记载的都详细,根据历史明朝禁海的规定,第一迁驻地不可能靠海近,必须尊重这一历史,再就是一世祖的字号辈(进)(文,武,城)青岛四方一世祖滕进明,滕进魁。泰安滕氏家族一世祖滕进生为何一致?很值得我们注意。现在的家谱研究,大多研究者不在村里,都是聚在城里的离退休教师,学者,请多和这部分人群交流,才能有收获,从几次合谱的异议来看,没有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这是一大错误。在灌云县博物馆,曾见到一部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新安镇志》手抄本,比较翔实地记载了“洪军赶散”的原因及经过。据《新安镇志》载:大明洪武登基之初,虑大族相聚为逆,使各道武员率游骑击散,谓之“洪军赶散”。子孙相承,定为世例,传至嘉靖,适奉旨赶散,而苏州阊门周姓、滕姓,常(常州)之无锡惠姓及刘、管、段、金等姓皆被赶散,至朐南芦苇荒所,插草为标,占为民地,以作避兵之计,后人烟渐繁,乃诣州请为州民,州牧载入版图,是为里人。
又据《苏州市志》载:据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统计,时苏州府领县64700户,190万人口。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迁苏州阊门一带富户百姓,至苏北沿海灶区(盐区),戊边屯田。
与此同时,明初,海州地区的张士诚残部逃亡海岛,与日本浪人武士勾结,在沿海抢劫和骚扰。为此,明洪武年间,朝廷下令“片帆不许入海”,实行“封海”、“裁海”,海州沿海的岛民,被强迫内迁,如迁沭阳、莒县(莒州)现在的莒南、沂水、郯城一带,多有云台山区迁去的家族。但是日照的滕氏家谱的编写组织者,从没有考证这一段历史!这是不对的!
迁海令:康熙元年(1662年),辅政大臣鳌拜下令从山东省至广东省沿海的所有居民内迁50里,并将该处的房屋全部焚毁,以及不准沿海居民出海的措施。措施使华东至华南沿海地区的渔业和盐业废置、田园荒芜,沿海居民流离失所,深受迁海之苦。当时不少地方官员,包括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均极力请求复界。到了康熙八年(1669年),由于朝廷认为措施已收成效,加上不想继续影响沿海地区的民生,终于允许复界。
迁海令于 顺治十八年(1661)颁布,康熙二十二年(1683)终止。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颁布了《禁海令》。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有违禁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违令者之财产奖给告发之人;负责执行该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告发的,即行处死;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如有从海上登岸者,失职的防守官员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当时,郑成功一部在东南沿海一带继续抗击清军。为了最后消灭抗清力量,清廷发布迁海令,北起北直(河北)、中经山东、江南(江苏)、浙江,南至福建、广东省沿海居民均属迁海范围。清廷强令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分别内迁30~50里,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其中广东地区曾连续内迁3次。清廷派满大臣四人分赴各省监督执行,违者施以严刑。四省中尤以闽省为最严。沿海的船只和界外的房屋什物全部烧毁,城堡全数拆除,越界者不论远近立斩不赦。凡迁界之地,房屋、土地全部焚毁或废弃,重新划界围拦,不准沿海居民出海。迁界之民丢弃祖辈经营的土地房产,离乡背井,仓促奔逃,野处露栖,“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迁海令的实行,使农业、渔业、手工业及海外贸易都遭受很大的摧残。人民生计断绝,流离失所,其间曾不断发生激烈的反迁海斗争。迁海令的施行,不仅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恶果,而且,由于沿海空虚,海盗乘机活动,造成沿海社会治安更不得安宁。一直到台湾最后被清军攻陷,康熙二十二年才废除“迁海”令,前后延续23年之久的迁海苛政亦告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