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1470-1523),别名唐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明朝著名画家、诗人。唐伯虎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29岁的唐伯虎参加应天府公试,中第一名“解元”,然而受“会试-案”牵连,被罚永世不得为官。唐伯虎早期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晚年画风已脱出周臣门户,自立风貌;代表作有《落花诗》、《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六如居士集》等。
人物生平
唐寅生于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1470年03月06日),去世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1524年01月07日)。出生于苏州府吴县吴趋里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祖籍晋昌,书画落款中,常书“晋昌唐寅”四字。
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十六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苏州城。二十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落,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
弘治十二年,二十九岁,参加应天府公试,中第一名“解元”。
弘治十三年(1500),三十岁,赴京会试,受“会试-案”牵连,被罚永世不得为官。唐寅回家纵酒浇愁,绝意仕途,以卖画为生,始游名山大川。
唐寅离开苏州,至镇江,至扬州,游览瘦西湖、平山堂等名胜。后坐船过芜湖、九江,至庐山。乘船溯江而上到黄州,吊赤壁遗址,绘《赤壁图》。南行入湖南,登岳阳楼,游洞庭湖,登南岳衡山。入福建,漫游武夷诸名山、仙游县九鲤湖。由闽转浙,游雁荡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安徽,上黄山与九华山。时囊中已罄,遂返回苏州。千里壮游,历时九月。
返回苏州,家中清贫,妻子离他而去。他住在吴趋坊巷口临街的一座小楼中,靠卖文鬻画为生。
正德元年,唐寅三十六岁。选中城北桃花坞。桃花坞原名章园,为宋人章楶的别墅,但经风雨沧桑,早成一片废墟。这里景色宜人,环境十分幽静。一曲清溪婉蜒流过,溪边几株野桃衰柳,一丘土坡,颇具山野之趣。次年唐寅以卖画钱建成了桃花坞别墅。虽只几间茅屋,檐下却悬着雅致的室名“学圃堂”、“梦墨亭”、“蛱蝶斋”等匾额。唐寅一生酷爱桃花,别墅取名“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并作《桃花庵歌》。致力于绘画,常邀请沈周、祝允明、文征明等来此饮酒赋诗,挥毫作画。“日般饮其中,客来便共饮,去不问,醉便颓寝。”(祝允明《-畏墓志铭》)。
正德九年(1514),唐寅四十四岁。 明宗室宁王以重金征聘至南昌,后发现宁王有谋反阴谋,遂佯装疯癫,脱身回归故里。后宁王起兵反叛,被平定,唐寅逃脱杀身之祸。自此渐趋消沉,转而信佛,自号“六如居士”,取《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自治印章“逃禅仙吏”。
自南昌返吴后,多病,作画不多,加之不善持家,生活艰难,常向好友祝枝山、文征明借钱度日。著名书法家王宠常来接济,并娶唐寅独生女为儿媳,为唐寅晚年最开怀之事。
明嘉靖二年(1523),健康日益恶化。秋天,应好友邀请去东山王家,见苏东坡真迹一词中有二句: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触动唐寅心境,回家后,从此卧病不起,享年五十四岁。临终前作绝笔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由其亲友王宠、祝允明、文征明等凑钱安排后事,葬于桃花坞北。祝允明书写千余字墓志铭,由王宠手书,刻于石碑上。有关唐寅的生平事迹大多来自墓志铭。
嘉靖二十六年,唐寅墓迁葬至横塘镇王家村。
唐寅好收藏图书与书画,富为一时。每夜读书一卷,用朱黄识别于书旁。每阅一卷,写山水、人禽、竹木,或书小诗,或记月日。藏书楼有“梦墨亭”、“学圃堂”等,所藏以宋元版本为多,有成玄英注疏《庄子》20卷,北宋佳本;《三辰通载》为南宋精刻;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为宋刻本中佳本。藏书、藏书画印记有“南京解元唐寅”、“唐伯虎印”、“梦墨亭”、“学圃堂珍藏书籍”、“唐居士印”、“梦墨亭六如居士”等。其收藏的古籍中,有较多的亲笔题记,如“苏台唐寅子畏学圃堂珍藏书籍”、“晋昌唐寅醉中读”、“-畏梦墨亭藏书”、“吴郡唐寅桃花庵中梦墨亭书”等。
唐寅仕途坎坷,晚境凄凉,以致诗文几近散轶。明万历年间,常熟书商何君立,不惜重金,征求片纸只字,搜集整理诗赋词章,将唐寅生前散轶的近百首(篇)诗文核阅后付梓,产生了第一个较完善的唐寅诗文集,一时洛阳纸贵。
著名常熟出版商与藏书家毛晋在编录《明诗纪事》及《海虞古今文苑》时,又收录唐寅生前诗文轶事,丰富了唐伯虎诗文内容。
毛晋还承担了重修唐寅墓的重任。据《蘇州府志》,崇祯甲申三月十六,毛晋与同郡士人游春至姑苏横塘王家村,因见一代才子唐寅之墓荆棘荒芜,牛羊放逐墓园,顿生哀悯之心。他询问附近田夫,方知唐寅亡后,后嗣中唯剩一侄孙孀妇,经济拮据,困顿城内,以致唐寅四时之祭匮乏。毛晋凄然感叹:“是朋友之罪也,千载下读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毛晋慷慨解囊,重修墓封,再立碑石,并择地墓旁造三间祠堂。苏州地方官雷起剑亲作“重修唐解元墓”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