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在陕西分布概况
一、基本情况
1960年蒙自芳修编陕西旬邑原底乡蒙家村(上村)《蒙氏家谱》序记载:“复读秦史,赵高矫诏杀扶苏,恬、毅兄弟次第殉节,其子孙或散处于渭北一带,故今泾、原、淳、蒲、彬、旬、兴、永等地,均有蒙姓。而他处则寂无闻焉。旬、淳到处立有石门庙,内祀秦扶苏太子,旁列蒙恬。蒙毅偶像或牌位,其子姓繁衍于此邦者,益觉信而有征,吾姓其蒙恬之后裔欤?代远年湮姑不细论,即今远祖亦莫可考。”
今陕西的大荔、泾阳、旬邑、彬县、澄城、蒲城、合阳等县有大量的蒙氏集聚村落。陕西有蒙姓人口3.1万多人。
二、迁徙及分布
陕西泾阳县交龙堡:
陕西省咸阳府泾阳县交龙堡城墙遗迹
相传蒙毅为蒙氏宗支陕西省咸阳府泾阳县交龙堡远太始祖。秦朝大臣蒙毅被奸臣所害后,其后裔在忠良们的大力保护下移居陕西泾阳县交龙堡,交龙堡地名就是为了纪念蒙毅而得名。蒙毅支系定居交龙堡,其后裔又有迁居四川阆中、湖南镇筸镇等地。
陕西省旬邑县张洪镇:
旬邑县张洪镇蒙家村,全村四个村民小组,分上蒙村和下蒙村。全村300多户,其中蒙氏后裔 280多户。村上有两座古庙,存有“蒙氏家族世系名录表”。据考证,该村蒙姓族人自明代 1551-1661年之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至陕西旬邑,截至2018年已有十九代人。四百多年来蒙氏族人风清气正、简朴淳厚、耕读传家、经久不衰。
陕西省旬邑县原底乡:
1949年蒙定军(左四)在西安警备司令部(图片来自:旬邑党史)
据《陕西旬邑蒙氏家谱底稿》记载:该地蒙姓始祖蒙宗仁约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前后,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旬邑原底乡蒙家村居住,后称南社蒙家。与宗仁同迁者有宗仁之弟,中途落籍陕西省永寿县常宁镇,称之北屋蒙家。宗仁共有7个儿子,其中4个无子嗣,宗仁之子希汤、希周、希文之后形成三个支系,谱称三门。旬邑县原底乡蒙家村分为上蒙家村和下蒙家村,总共住有2000多蒙氏家人,在蒙家村有一座蒙家祠堂。
陕西大荔西汉村:
大荔县有蒙氏人口约1980人。据考证,宋朝时大荔西汉村就有蒙姓人,现族人所谓国公就是第四世安定郡伯蒙天佑(元代)蒙天佑曾祖蒙直(北宋末南宋初年间),蒙直生蒙荣,蒙荣生蒙皞(字子明),蒙皞生蒙天佑。蒙天佑生五子(族人称五郎),怀忠,郎中,官朝列大夫(元朝为四品官);怀良,巡捕,民匠总管;怀德,任崇庆路巴县主簿;怀玉,为医;怀瑾,皆学问自将。五郎生九子,族人称其中五个仕官。
蒙天佑之墓在今西汉村西北约5公里的(段家乡远自山村东北)胭脂山,占地六十多亩,周边石块围墙,二十世纪初墓地内还有石马石人。元延祐五年(1318年)九月立碑,集贤直学士国子司业萧斛撰并书碑文。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又立碑,陕西巡抚毕沅撰并书碑文。二十世纪中期,由于平田整地、修建铁路等原因,墓、墓碑及石马石人荡然不见,痕迹略存。王典章题写书名的《大荔县新志稿》(1935年版)记载有蒙天佑墓碑文(见第五章第四节)怀忠、怀良、怀德、怀玉、怀瑾墓地在西汉村二社河南约100米外 今人称为“五郎坟”现夷为平地。五郎之子的墓部分在西汉村周边。
至于蒙直的远祖,何时从何处来到大荔汉村,湮沦而莫能考据。
又有史料记载: 支系世居同州冯翊(今大荔)之临浒乡,祖坟位置在同州之北汉村别业、党客村埝下、杨家庄埝上、义井村西北浒原南麓等处。
陕西大荔双泉大红营: 该支系有手抄本《蒙氏家谱》记载了十八世简谱。序言可辨一句:“宋代蒙氏记,后世智者叙之。
陕西蒲城、白水、合阳、洛川: 夫蒙氏之蒙氏多分布于陕西蒲城、白水、合阳等县。儒蒙氏之蒙氏,则多分布于洛川县。乾隆《重修白水县志·建置志》中有距城二十里的扶蒙村,即夫蒙村。光绪《蒲城县志·建置志》载,东乡有蒙家、蒙家坡、蒙家新村等。笔者走访时,这几处地方有大量蒙姓人居住。《陕西行政区划图》载洛川县集成里有进蒙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