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地方因人物而生动,文化因故事而精彩。石氏郡望之考,非独姓氏源流之辨,实乃民族交融之镜。武威者,河西要冲,胡汉交汇之地,其为石氏郡望,既有历史之偶然,亦含文化之必然。窃恳求甘肃武威党史方志办、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等单位(部门)相关专家、学者,稽典籍、辨谱牒、考碑铭,穷源竟委,钩沉索隐,揭武威石氏非仅姬周苗裔,更融羯胡、鲜卑、昭武九姓之血脉。观其迁徙流布、攀附华胄、融合归一之迹,可见中华姓氏文化“多元一体”之特质。
石氏一族之兴替,恰似江河汇流,百代而下,胡汉之别渐消,同宗之情益笃。此考辨非为矜奇炫博,实欲彰吾宗吾族海纳百川之胸怀,启后世追根溯源之探究。
一、考 辨 缘 起
华夏石氏族谱冠名《武威石氏宗谱》居众,石氏宗祠门楣高悬“武威世家”占多,堂号匾额刻著“武威堂”常见。本着“看不清当下,就拜读历史”之原则,闲暇之余,愚拜阅家谱与翻检史料,从中得知吾石氏始於禹州,发祥豫北,繁於冀北,而表望於武威。盖始因地以传人,既因人以传地。遂致千载下永隆其号,曰武威石氏云……近年来,宗伯族贤频问讨研,责令家侄溯本求源。乙巳春日,窃於琼州省府值守之际,故萌生(石氏)武威郡望考辨之念。
“武威”表意:武威,简称“雍凉”、“凉”、“雍”,是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此乃意一。第二,军事威力、威慑(慑封),“武威威武,兴业业兴”。再者,秉文经武、文才武略、文昌武盛,意寓美好的祝福与寄托。其余,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有言在先:
敬祖,天经地义;历史,不容篡改;
考辩,永无止境;传承,千秋万代。
(二)且看郡望之释义:
望文生义、顾名思义,郡:行政区划;望:名门望族。
简单说:郡望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广义讲:郡望是指某一姓氏在本郡(地区)地位最高的家族,是本郡之名门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英才辈出,簪缨连绵,门第光耀,家世显赫,为方圆郡邻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为世所传颂。
(三)参考武威历史:
武威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戎、月氏、乌孙北方民族聚族而居;故有“六朝古都、西北首府”之称。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此后,西汉在河西走廊设郡置县,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
二、求 证 历 程
(一)翻检史书
1.《元和姓纂》(唐代)。此著成书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的《元和姓纂》,是中唐以前姓氏、族望的权威性官方著作,言及石氏郡望,只有渤海、平原、上党、河南四处,不载武威郡。
2.《姓氏寻源》(北宋)。张澍《姓氏寻源》说:《广韵》(成书于北宋)云:石氏“望出武威、勃海。”张澍按:“休屠有石氏,休屠王石武是也。”以望立堂的武威堂号是石氏公认的先祖原居地武威郡,故以郡望为堂号“武威堂”。
3.《姓氏考略》(清代)。清代学者陈廷炜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编撰《姓氏考略》云:石氏“望出武威、渤海。”近代许多言及姓氏的著作和文章谈到石氏的郡望,无一不说望出武威郡、渤海郡、平原郡、上党郡、河南郡,无一不把武威郡列为石氏郡望的首位。
(二)拜阅家谱
1.网传名谱:《武威蚺城石氏宗谱》(南京石学鸿公<2009年故>家谱)
“(周公)以三监地封武王同母弟康叔,为卫孟侯,以辅王室。子七:…….五名光[火忽],子六,三名屠元,字元郼(音:yī),敦尚武艺,……元郼从得迁本土卫壁六度武威郡石闽乡,立为附都将军府。生子四:长名昱昭,崇礼义,尊谏诤,娶蒙古氏。子二:本一、昌一。本一即今尊为受姓一世祖碏公也。
石氏始祖碏公,春秋时公元前七百五十一年卫大夫。见春秋鲁隐公三年左氏传。居武威郡,古匈奴地,汉置武威郡,清属凉州府;今甘肃武威县石闽乡。元郼从得迁本土卫壁六度武威郡石闽乡,立为附都将军府。”
2.一脉承谱:江西白水塘石氏《武威石氏大成宗谱》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白水塘石氏祖基地《武威石氏大成宗谱》记载:“碏公生于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石闽乡,遂赐姓石氏。”
3.支系全谱:山东徂徕《徂徕石氏族谱》
山东《徂徕石氏族谱中》中,称石介为春秋时人石作蜀之后。该谱上溯石作蜀世系时也提到“石何”一名。谱云:“武王克商,列爵分土,封弟康叔于卫,数传至顷候,生子二:长〔贯力〕即厘候;次仲夏为大夫。仲夏之孙何,食邑于石咀乡,因以为姓。又数传之慙,避宁喜乱,流寓秦之武威,生子作蜀。作蜀字子明,天性明敏。慕孔子之道,奉先世谱牒,自武威携家来鲁,受业于孔子之门,列在七十二子。”
(三)考究墓志
1.《大唐北京太原府朔州兴唐军石(善达)府君墓志》:志中的石善达(高皇本自凉州武威郡人也,当为“昭武九姓”中的石国人)在兴唐军中任职,当有军职。石善达子石□□为“振武节度押衙”。《新唐书•藩镇卢龙传•李全忠传附匡威传》载,“〔李〕克用取云州,表石善友为刺史”。同书《沙陀传》又有“克用取云州,以部将石善友为刺史、大同军防御使”。而《旧五代史•唐书•李嗣昭传》记,天复二年(902)“五月,云州都将王敬晖据城叛,振武石善友亦为部将契苾让所逐,嗣昭皆讨平之”,天复二年即石善达故去两年之后。此时石善达子石□□为“振武节度押衙”,与石善友同在振武军固非偶然。可知,这位石善友便有可能与墓主人石善达为兄弟行,都是军职。
2.《石默啜墓志》(元和十二年817年):志中题“乐陵郡石府君墓志铭”。乐陵郡,据《旧唐书•地理志》一:“贞观十七年,复置棣州于乐陵县,领猒次、滳河、阳信三县。”“而乐陵属沧州”。这支西域石氏显然也是以占籍为其郡望的。而志文“得封氏于蜗皇之时,振芳猷于晋赵之代。富可以击破珊瑚树,贵可以建赵称至尊”,指卫大夫石碏、晋司徒石苞、上党郡石勒为其先祖,则是一种攀附。
3.《大唐北京太原府朔州兴唐军石(善达)府君墓志》:志中云“承司徒□□□,□季伦之胤绪。是以宗族芳荣,枝连勋业”,冒认石苞(曾任晋司徒)、石崇(字季伦)等古代汉族石姓名人为祖宗,也是一种掩饰。
由于石国石姓进入中原,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与汉人通婚,加上刻意掩盖自己的胡人身份,到了宋初,石国人已很难与中原各族相区别了。因此徂徕先生石介在《石氏墓志》中说:“石氏之先出于卫康叔之后。康叔,文王之子,周公之母弟。然则,石,姬姓矣。……汉有万石君父子。晋有石苞、石统、石乔、石崇、石朴,又有石鉴。唐有石抱忠,则天朝为天官侍郎,石雄为将,石演芬著忠义。”
墓志中介绍的唐朝的三位石姓名人中,石抱忠、石演芬二人并不是汉族石氏,前者是鲜卑族人,后者为石国人。可见石国石姓当时基本上被汉化,也被汉族的石姓接纳了。
(四)多方论证
武威郡出六姓。在敦煌遗书中,发现有中唐之后民间人士综合官私通谱编纂的通俗性著作《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载:“凉州武威郡出六姓:索、石、贾、安、廖、阴。”成书于宋初的《太平寰宇记》也说“凉州武威郡出六姓:贾、阴、索、安、曹、石。”这从一些唐代墓志中也得到证实,如:山西五台县出土的、迁葬于“唐贞元九年(793)”的《故君石氏墓志》载,志主石艺“武威郡”人,“因官历经代州五台”;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唐故清河郡张府君夫人武威郡石氏墓志铭并序》中的清河郡张府君的夫人为武威郡石氏;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唐故□州押衙靖边将中大夫检校太子詹事□□郡曹公武威石氏夫人合祔墓》中的曹弘立夫人为武威石氏;唐昭宗年间(900年前后)的《大唐北京太原府朔州兴唐军石府君墓志》载:“府君善达公。高皇本自凉州武威郡人也。”
武威郡开国伯。《元和姓纂》之所以不载武威郡,说明武威郡被确立为石姓郡望已到了中晚唐以后。石延煦为石敬瑭之孙(石重贵之子),藏于辽宁朝阳市博物馆的辽代《大契丹国武威石公墓志铭》(《石延煦墓志铭》)云:延煦在晋曾任供奉官,“……历大将军……上柱国,武威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武威为石氏郡望,古制爵位多封于郡望,故石延煦封为武威郡开国伯。
从现代籍贯、祖籍的观念看,以上墓志的志主没有一个是出生于武威郡的,若说与武威有关的石氏大族和知名人士,抑或是四五代之前或更早以前云集武威的昭武九姓之一的石国石姓人士。
石姓名人籍贯。从先秦石碏(部分石姓始祖)、石作蜀(孔门弟子)、石奢(楚国大臣)、石申(天文学家),到汉代以后的石奋、石庆、石苞、石崇、石勒、石敬瑭、石守信、石介、石君宝、石亨、石达开等等,以至当代石姓名人中,没有一个是籍贯为武威的,石姓较同为武威郡望的贾、段、安、阴姓等,还是有些名不副实。因贾、段、安、阴姓中都有籍贯为武威的名人显贵,但石姓没有。
三、浅 析 拙 判
(一)族贤先析
1.得姓始祖碏公。关于对于石碏公居武威郡说,吾族与外族姓氏专家早有研判。武威郡远在西秦,不属于卫国范围,石碏公不可能生于、居于武威郡(不再展述)。
2.先祖作蜀公。关于对于石作蜀居武威郡说,吾族与外族姓氏专家先有考辨,作蜀公生于天水郡的成纪,即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今甘谷县),也不是武威郡(不再赘述)。
3.“武威世家”与“武威堂号”。没有名门大族、知名人士的武威石氏,为何又说石氏望出武威呢?石氏的始祖石碏公、石作蜀也没有生于武威郡,石氏的族谱为什么却把武威郡列为自己的第一郡望呢?若成立,又是哪个石氏成为武威郡的大族呢?武威郡何时成为石氏郡望的?
(二)得姓再考
脉出多源。石姓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中原许多诸侯国,如卫、郑、齐、楚、宋、魏等国部已出现了石姓。根据有关史籍记载,石姓主要有四个来源,三个出自姬姓,分别为春秋卫国大夫石碏;晋国大臣杨食我及郑国公孙段之后;一个出自子姓,为宋国公子段之后。上述四个来源中,以卫国石氏影响最大,也最为当今汉族石姓子孙认可。
以字为氏。卫国石氏为卫康叔之后。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说:“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皆卫姬姓也。”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记载:“石,卫大夫石碏之后。”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也说:“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说得更清楚:“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
存疑之一:《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书辨证》都把这位大义灭亲的石碏认做卫国石氏的得姓始祖。但此种说法存在着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地方。首先,如果说"石"是石碏的字,按照周王朝的宗法制度,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公孙的子孙不能再称公孙,而可以其王父(祖父)的字为氏,另外繁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脉,也就是说,只有石碏的孙子才能以石为氏,然而《左传》怎么会称石碏的儿子厚为石厚呢?其次,关于石碏与石骀仲的关系,《礼记·檀弓第四》郑玄注说:"骀仲,卫大夫,石碏之族",可是在过了近千年之后,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却说"碏孙石骀仲",另外,清人陈厚耀《春秋世族谱》又说:"石骀仲,石厚从弟。"可见说石骀仲为石碏孙子的根据是不够充分的。
以邑为氏。或许由于以字为氏之说存在不少漏洞,又有了石氏以邑为氏,得姓始祖为康叔五世孙靖伯的说法。宋代王之望撰《故左朝请郎石君(延庆)墓志铭》在叙述石氏起源时说:"卫康叔七世孙靖伯(注:靖伯应是卫康叔的五世孙)食采于石,后以为氏。碏书《春秋》。"(王之望《汉滨集》卷十五)宋代周必大所作《循吏石大夫(昼问)墓志铭》、陆游《朝奉大夫石公(继曾)》墓志铭》等均采此说。
存疑之二:以邑为氏之说虽然能解释以字为氏之说的疑问,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上引墓志铭或家谱均出自墓主或谱主家族提供的家世资料,其可靠性不足,证明力也不够强;其次说靖伯食采于石,不仅史无记载,而且不符合历史常识。众所周知,采邑是诸侯国国君分封给卿大夫的领地,靖伯作为卫国国君,整个卫国都是他的领地,怎么会自己再给自己封邑呢?
尽管上述两种说法由于年代湮远、资料缺乏的原因都不能有力说明石氏的来源,但卫国石氏为卫康叔五世孙靖伯之后,是从姬姓中分离出来的,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公族兴衰。石氏作为卫国公族,一直世袭卫国上卿,在西周至春秋末年卫国的政治、军事领域发挥着较大作用,《左传》有多处记载。石碏在大义灭亲的同时,另立了卫国的国君。鲁庄公十二年(前682年),石骀仲之子、卫国大夫石祁子把宋国叛臣猛获送回了本国。鲁成公二年(前589年),石稷(石碏四世孙)等为救鲁国率军伐齐,被齐军击败。石稷自告奋勇作为留守,顽强抵抗,确保了主帅的安全撤退。春秋晚期,石氏子孙石恶、石圃、石曼姑等多次参与卫国宫廷纷争。
进入战国时期,卫国渐趋衰败,只能夹在赵国、魏国、齐国、楚国等强国之间苟延残喘,作为卫国公族的石氏也渐趋沉寂,并开始向周边地区播迁。
(三)愚之融悟
千枝同根。吾辈荣幸系石氏后裔,诚宜考据本源,寻根问祖,以明血脉所自。然溯源之际,不可独尊汉宗而轻他族。盖石姓之流布,非止姬周苗裔也。羯胡石勒建后赵,鲜卑石氏仕北魏,西域石国归化者众,皆载诸史册。今虽尽融于汉,然其先世或有殊途。纵未详考家牒,安知诸君先祖非出塞北西域乎?凡今石姓者,无论汉、回、苗、满,皆同根连枝。慎勿以华夷之别,自生畛域也。
万脉同心。稽诸载籍,上古百六十余族,匈奴、鲜卑、羌、铁勒之属最著,而今多泯于五十六族之外。其迁徙者,若北匈奴西遁中亚,西突厥远徙异域;其居留者,或杂处中原而融于华夏,或辗转兼并而合于他族。匈奴入鲜卑,鲜卑合柔然,柔然混突厥,突厥并回纥,契丹附蒙古,渤海归高丽,女真隶满洲,羌人入吐蕃。回纥演为回鹘,女真嬗作满洲,室韦、突厥、契丹、女真与汉人共融而为蒙古。诸胡虽亡,然血脉相渗,枝叶互缠,无有纯裔。
四海同源。观夫华夏,实为熔铸万族之洪炉。自炎黄肇始,东夷西戎渐次归化;秦汉以降,匈奴南蛮相继内附。五胡乱华之际,虽暂分南北,终归一统。至若契丹女真,初为劲敌,后亦融于斯土。今日之汉人,实乃千载混融之结晶,孰能自诩纯种耶?故吾辈考宗追远,当怀四海同源之胸襟,毋执狭隘血统之偏见。石氏一脉,正可为此理之明证也。
〔结 语〕
石氏郡望考辨之难,折射中华姓氏源流之错综。拙文以武威郡望为切入点,抽丝剥茧阐示三大脉络:其一,先秦卫国公族石碏一脉,虽被奉为汉石正源,然其与武威地理悬隔千里;其二,中古胡族石氏蔚然成势,昭武九姓石国后裔借军功、通婚融入中原,攀附汉籍而托名武威;其三,唐宋家谱编纂风潮下,各族石氏竞相构建郡望正统,致武威堂号虚实交织。因时间仓促,资料缺乏,学识有限(愚愧疚于班门弄斧、浅析拙判,恳求宗伯族贤、专家学者批教雅正为谢!),经多方求教专家、四处求证史料,并通过已出土部分关于石氏之墓志文献证伪:武威石氏实则中亚粟特移民汉化产物,其靠(冒)认石碏、石奋、石崇等家族圣贤名望为祖,恰是民族融合之鲜活注脚。此番考据警示后人:姓氏文化研究需以史为纲,既不可轻信族谱攀附之辞,亦当正视胡汉交融史实。所谓郡望,实为流动之文化符号,承载着族群迁徙与文明碰撞的深层记忆。
石氏武威郡望之考,恰似一面棱镜,映照出华夏文明之包容伟力。当西域驼铃与中原编钟共鸣,石国武士以武威为桥,褪去胡服而袭汉裳;当鲜卑铁骑与江南文脉交汇,北族石氏借郡望重构,书写全新身份认同。考辨至此,已非单纯追索一族之源,更在叩问文明生长之道:真正宗族文化正统,不在血统之纯,而在兼容之广;不在谱牒之盛,而在精神之续。今日石氏子孙,或流着羯人悍勇之血,或承袭鲜卑刚毅之魂,然皆以"石"为纽带,共铸中华文明之基。历史长河奔涌向前,愿石氏后昆既能以理性廓清迷雾,更以胸襟接纳百川——须知万千溪流归海处,方是华夏文明不朽时。
附:打油诗三首—华夏石氏荣
华夏石氏荣(打油诗三)
◇ 海南海口 石波林
乙巳年(2025)三月初六于琼州府
(一)
恭溯姬周一脉传,
宗枝万派本同源。
祖德丕振辉星月,
世泽绵延贯地天。
六顺家声昭日月,
三朝忠纯仰英贤。
天涯何处非桑梓,
四海同根共此圆。
(二)
卫邑宗风万古扬,
朝歌遗韵绕宫墙。
纯臣大义垂青史,
万石家声耀玉堂。
德并山河光俎豆,
忠昭日月焕冠裳。
即今犹仰高风在,
奕世簪缨姓字香。
(三)
淇汲福地毓贤良,
万古清名四海扬。
六顺真传垂典则,
三朝砥柱立纲常。
孤忠贯日参天地,
劲节凌霜耀庙堂。
万石家馨昭日月,
云台勋业永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