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
福建廖姓来自中原河南,最早的一支来自江西宁都。这里先说说河南迁泉州,及北宋延平府(今南平市)这两支。
一: 廖俨,祖籍河南固始县,原廖国遗民,固始史称东廖国发祥地,注(宁都族谱写廖俨公是宁都光尧公后裔)有争议。唐末进士一甲二名,榜眼及第(全国第二名)。官居从一品,史称“廖长官”。退休后移福建南安山区开垦土地,招集流民建设家园,以个人魅力和学识,奏请朝廷设清溪场,后又升级为清溪县,无论泉州府志还是清溪县志及民间都认同的一个说法“未有清溪县,先有廖长官”。清溪后来又改名叫安溪,即现在的世界茶都。廖长官后裔每年秋冬季召开历史研究会,来自世界各国的长官后裔估计在数十万甚至上百万。
二 延平府(南平市),顺昌县廖刚,有说是廖爽后人,也有其它说法,(有争议)。师从北宋“程门立雪”大理学家杨時。登进士第,官至御史中丞,工部尚书,经历宋徽宗,宋钦宗,南宋高宗三朝,父子年龄都高寿,被皇帝赐予“世彩堂”。父子五人皆将帅,每人享受国家俸禄各2000石(古代计量念担dan)。合约10000石,于是又称号“万石堂”。廖刚公,刚直不阿,当时宰相蔡京,后来的秦桧,都对他有所顾忌,他既是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还是军事家!廖姓中打“世彩堂”“万石堂”的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是他的子孙,有一部分是借用。“道南高弟,绍兴名臣”是历史高规格评价!
简介二
唐初宁都廖氏始祖,崇德公兰芝一派,生有三子,长光尧兵部侍郎,二光禄进士,三光景翰林学士。光景公一派,生子三,长琼瑄,举人出身 往西安考取进士时死在路上。次琳瑄,兵部尚书,主修宁都廖姓第一次族谱。三瑞瑄。琼瑄,生子一,四十一郎。跟随唐朝李姓宗室王,趁安史之乱起事兵败,被唐肃宗为集团的朝廷派员追杀,逃亡福建宁化石壁寨,子孙五代埋名隐姓,这就是宁都廖姓四十一郎一派招灭族史实。
琳瑄生子三十一郎往西湖南搬迁。瑞瑄一脉往南向广东搬迁。就有意味的是光景公一派三子后人除后来工作的外,竟然找不到一家人。这也应证了,风水宗师杨救贫,为廖姓选祠堂是所说“风吹箩带型,照远不照近”。
再说四十一郎曾孙,名元景,娶周氏,张氏,吴氏共生九子。这些人怕以后遭叵测,将九个儿子分开:一,二,三 承继武威 郡姓廖。四,五,六 承继清河 郡姓张。 七,八,九 承继太原郡 姓王。于是这支廖姓在福建称之为九子分三郡!九子中文兴生三子,棠,藻,花。花公官居湖广参政居延平府(今南平市)顺昌县,生子一昌,昌娶周杨二媳,生子三,长彻,次政,三敏。花公归天后昌公因公任上杭县尹,因为只有兄弟一个,恐日后清明节路途遥远,难于祭祀,于是就带上其父胫骨,携妻儿老小来到汀州府上杭县,上杭地处闽西山高路陡,南方又属多雨季节正好来到一个叫卢丰的地方下起了大雨,众人放下担子找地方避雨,等到雨停下来再寻先人胫骨时原地只有一堆新鲜土,土周围都是都是水,找不到胫骨了,昌公就找来地师相地,于是将这墓地外围完善,取名叫“田鸡浮塘型”……自宋初开基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至明朝中叶上杭东部山区因为生计,当地百姓上山结草为寇与官府作对,招来朝廷围剿。平定“山贼”之后,皇帝为让边远南方也有净土,将北京永定河名字搬到上杭东部析出永定县,寓意永远平安稳定!今龙岩永定县(今设区)。彻生二子,十五孙,政生五子,十五孙,敏生五子,十五孙。这些人的后代在明朝时开始向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内地传播。清朝初开始向台湾传播,天平天国后开始向世界传播。据说太阳底下只要有廖姓人住的地方,基本有花公子孙。昌公及三个儿子去世后葬在永定县境内,所以花公的子孙都称他为“杭永始祖”。政公一支迁永定坎市清溪村,据说永定开县至清朝结束出了10个翰林学士,清溪一个村就出了5个翰林,(包括迁江苏嘉定县,今上海嘉定区),敏公迁福州后裔,高中进士一甲二名,榜眼及第,发展为与林等并称“四大家族”。闻名世界的“古田会议会址”号称为天下第一祠,就是昌公二子政公名下产业,如下图。
闻名世界的“古田会议会址”号称为天下第一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