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谱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郎氏故居名胜
郎氏故居名胜
2025-03-31 10:31:48 来源:
编辑:孟庆媛
点赞:0  点击:28  评论:0

历史悠久!莱州市朱桥镇大郎家村有一座郎氏宗祠!

在胶东半岛地区,郎姓多见于西部县市,如莱州、平度、莱西等地。其中,莱州市朱桥镇的大郎家村,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聚落。该村现存一座郎氏宗祠,系民国二年(1913年)由郎氏族人郎郡玺发起修建,次年落成。在2019年,莱州市公布的第一批历史建筑当中,大郎家村郎氏宗祠在列。

  

宗祠,俗称祠堂或家庙,是同族之人祭祖之地,是宗族制度的物化象征,也是宗法制度的活化石。旧时,但凡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宗族,都会通过修建宗祠、阖族祭祖,来强化宗族认同感,以达到敦宗睦族、凝聚人心的作用,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做法臻于极致。

  


  

民国之后,君主制度被推翻,旧的宗法制度也面临巨大挑战,但由于历史的惯性,民间修建宗祠之风依然持续,郎氏宗祠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修建的。当时,郎氏宗族还制订了20字行辈:

 

益丰咸需济,孚兑壮家颐,震巽翠观鼎,豫泰晋履随。

  

郎氏系出姬姓,源于周王室,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受封于鲁,是为鲁国开国之君,传至九世孙费伯为大夫,封地在郎城(今山东鱼台东北),子孙遂以郎为氏。

  

据《潍邑郎氏族谱》记载,今天胶东半岛的郎姓,多是从潍县(今潍坊市)析出,而再往前追溯,他们共同的始祖是元朝末年人郎驷。郎驷居中山(今河北定州一带),后以战功晋升为辽东将军。明军攻入大都(今北京)后,郎驷跟随元顺帝逃到塞外。他的一支后人在明初迁居山东潍县南流,又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析出一支迁居山东招远县大郎家村(今属莱州市朱桥镇),子孙繁衍至今,主要分布在大郎家村及附近的小郎家、小于家等村。抗战时期,大郎家村及附近村庄划归掖县管辖。

  

据大郎家村中老人回忆,1947年国民党军队第二次进攻胶东时,曾有一小股官兵来到大郎家村。巧的是,带头的军官刚好姓郎,当他见到郎氏宗祠,诚惶诚恐,连忙在此虔诚地三叩首,下令军士不得扰民,随后离去。

 


  

解放后,郎氏宗祠被改作仓库,后长期处于闲置状态。1992年,郎氏族人自发捐资对郎氏宗祠进行了维修,并委派族人郎咸春负责管理。

  

修复后的郎氏宗祠,当街东南侧有大门楼一座,顶部为飞檐式,有小瓦覆盖,墙面上方为青砖,下方为座子石,严丝合缝。飞檐下梁柱与椽子上有五彩斑斓的绘画和吉祥图案,檐头两侧镶嵌有砖雕,其上涂有色彩,边缘有纹饰,其下有挑檐石。门上方悬挂一块匾额,自右向左题作:郎氏宗祠。大门宽大,门板正中一对铺首,上有铜质的门环,呈兽首衔环之状,用来驱妖避邪,圆柱型门簪上面贴着四个字。

 

门楼两侧墙上有一副对联:

 

党恩浩荡国泰民安,祖德昭彰子承孙继。

  

院内祠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扣瓦屋面,滴水檐处有两排瓦当,都是一仰一俯,上面有图案。墙面是上方青砖、下方座子石的结构,朴实大方。房门两侧墙壁上有一副对联,题作:诚心秉烛颂答宗功,浴手焚香报酬祖德。门簪中间有横批:慎终追远。窗户为木制小格窗棂,上有红漆。院内地面由长方形石条铺成,门前近处镶嵌有一个石质的香炉,仍是原物。东西两侧及南侧原有三棵片松,破四旧时被砍伐,近年又补栽了两棵柏树。

 


  

现在,每逢腊月二十八,郎氏族人便聚集到宗祠内,打扫卫生,悬挂老影,摆放供品,顶礼膜拜,表达子孙们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情怀,直到正月十七日为止。郎氏族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忘歌颂当下国泰民安、海晏河清的新时代,宗祠门楼两侧墙上张贴的对联党恩有秩继承先泽,祖德无疆荐裕后昆正说明了这一点。


评论
全部评论

0.1800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