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吕家桥吕氏
吕家桥吕氏主要分布在吕桥吕东村、吕西村、吕前村、吕北村。此支吕姓系始迁祖吕功臣,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山东蒲台迁来。始村名吕家庄。公元1490年捷地减河修成迂回于村,遂建石木桥一座曰吕家庄桥。后村名演变为吕家桥。此支吕姓现已繁衍成五千余人,成为我市最大的吕姓聚居地。
后经考证,吕功臣为大宋太子太保赠司空谥正惠吕端十七代孙。
河北省黄骅市吕家桥村,是一个以吕姓为主的沿海村庄。受地理坏境诸因素的影响,开发较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仅存一部清朝光绪三十四年修续的一部《吕氏族谱》。记载着始祖吕功臣和其兄吕良臣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山东蒲台迁来沧州地区谋生的情况。根据《吕氏族谱》上记载的祖先迁移地点和时间, 到山东蒲台(原为山东省的一个县现已撤销,现原山东滨州的一个辖区)迸行查访。蒲台的旧族谱于清朝乾隆年间,因水灾损失。幸有民国初年追忆的一部 《吕氏族谱》,可惜民国初年以上十代失名,只是在序文上记述了元朝末期, 吕姓兄弟三人从河北枣强分别迁往山东历城、于家庄、蒲台,并且记载元朝初年由河北三河迁来枣强的情况-蒲台吕姓族人还提供了一个传说?蒲台一支吕姓族人同枣强吕姓族人在明朝中后期续过谱。从此以后再无人员往来。追源工作暂现僵局。
为了打开局面,兄弟三人分别去了河北三河、安次、大城、衡水等地档案馆查找资料,效果甚微。2004年冬在一次吕姓祭祖宴会上,一个天津族人吕顺义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他于上世纪70年代在枣强翎县阜城“插队”其间结识了很多吕氏族人。其中呂明周是吕姓族谱的收藏人。叔侄五人几经曲折,在吕顺义的引导下,在枣强城关的一小区找到了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文革”中为了保护这部族谱,差点搭上性命,至今提起仍心有余悸。
当族谱打开后,众人呆了。古色古香而带有破旧的族谱竟是宋朝名相后裔的一个支系族谱。上面记载着吕端后裔在和北方异族殊死争斗的血泪迁移史,更庆幸的是上面记载吕家桥吕姓始祖吕功臣和其胞兄吕良臣,系吕端十七代孙情况。以及吕端十五代孙吕敬先迁往历城、吕敬五迁往于家庄、吕敬霖迁往蒲台的史实。
闪光灯下记录了珍贵的一幕幕,笔者为发现呂端后裔感到欣慰,也为笔者及其族人成为吕端后裔而自豪,也为元朝初期吕端后裔在朝代更替中血泪的经历而动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