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小豆罗村十七世祖春林公家谱记载: “吾先世雍州泾阳人也,厥初民时为 召公,长子继康,次子继召。世职司寇因官赐姓,寇氏之族实施于此。宋末元兴, 少祖继奭太守晋阳,爰命三子置立三庄,长祖则居豆罗都仲祖居解原县,季祖居 榆次县。 ”由上可见吾祖先世系今陕西泾阳县人,周朝姓姬名奭,是周的支族, 周武王之臣,因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故封为召公,时应职大司寇(主 管刑狱,清时称刑部尚书)因职赐族,故而周武王授封其子息姓寇。从此寇氏就 一直从少到多繁衍至今。传说当时受封是寇字上没有一点,到宋朝时宰相寇准一 生清正廉洁,为国忠心耿耿,协助杨家抵制外侵,特别是潘杨讼中伸张正义,明 断是非,为大宋江山立下奇功,宋王封寇准为“莱国公”双天官之职,并在寇字 上加一点表示功绩无上,从此寇字上有点示为后代,无点则为远族。宋王兵灾榆 次为其及后代修建寇家巷,寇家坟。同时授予山西的庶民盖房可用琉璃瓦,这是 寇准给山西带来的荣耀。据榆次寇一成长辈讲, “这样崇高的赏赐是历代皇帝对 大臣前所未有的” 。寇准一生忠心为国,视民如子,正己化人成为后人世代歌颂 的楷模,也是我们寇氏家族的骄傲和光荣。 在宋代时民间流传一首民谣 “要想天下好, 必须召寇老” 这首民谣相传不衰, 一直至今。 --智玮整理
四 在忻寇氏族人分布考
自百福、时鲁二位始祖爷奉父命在忻两地(豆罗、解原)置庄起,其子息繁 衍廿五代,蔓延神州大地,除漂洋过海定居国外者和跨省越县,异地工作者外,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 “忻州寇氏 2641 人,按各姓氏人口总数排列,寇氏居忻 州 605 个汉字姓氏中第 41 位” 。在编族史考查中族人分布在豆罗、小豆罗、杨家沟、寨上、下佐、关城、下社、烟村、娄子沟、晏村、温村、北赵、樊野、高家 庄、廿里铺、匡村、王要、牧庄、白石、岩峰、九原新村、城区、东街、西街、 南关、韩沟、西冯城、逯家庄、东王、峪口、庄磨、宋家庄、水头沟、解原、芦 家窑、符村、永丰庄、后秦城、佐城、新路、乔村、尹村、顿村、会里、张村、 北太平、曹张、董村、北肖、学府街、豆槐等地,虽有的云谱疏折在文革中遭受 劫难,无法与族史衔接,但他们始终不忘是寇氏的传人。 --智玮 未明 志准查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