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谌曰鹏墓
“黔省谌氏起祖公(讳)曰鹏老天人之坟墓”
谌曰鹏卒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与夫人贾氏合葬于法戈则溪大屯(今大方县大方镇大屯村)”(2015年谌志铭《中华谌氏曰鹏公世系文史选集》),立碑时间为:“万历二十三年仲春月二十八日,谷(穀)旦”,立碑人似乎只有三人:七子谌以安、二子谌以定、十子谌以孟。“万历二十三年所立(墓)碑矮小、且镶嵌在墓石墙内”。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前后,贵州大定州学正、谌曰鹏曾孙谌会明(谌曰鹏—谌以定2—谌文奇1—谌会明),率儿子谌友郑、谌友鄰(邻)复修墓,在(1595年)老碑前立新碑。”谌会明,子“哉生”,贵州铜仁人,贡生,历任贵州龙里训导、贵定训导、大定州学正。
“嘉庆四年(1799年)岁次己未仲吕二十七日,耳孙原任浙江衢州总捕府谌克慎(谌曰鹏—谌以敬5—谌文彰3—谌会连—谌友心4—谌克慎2)重敬誌修墓,仍保留墓石墙内的1595年老碑,去掉1691年谌会明所立碑,新立今尚存之大碑比并在大碑上刻上谌会明率子立碑事;继后,六世孙、谌克慎长子、举人谌守琢在墓前竖立华表四柱。”1799年为农历“己未”年;仲吕为农历四月。汉·班固《白虎通·五行》:“四月謂之仲吕。”
“1963年,毕节谌志铭去大方祭祀,看到老碑、大碑、华表俱在;“文化大革命”中,大碑、华表被推倒,1595年老碑被毁,幸经曾任大方阁丫乡乡长的谌志友出面力保,复原大碑,保护碑帽;1981年,十世孙谌祖琨抢救性简修大碑和碑帽”。
“2002年4月祭祀时,发现华表仅剩残部,部分砌墓石丢失,墓周围被垦殖,茔墓倾废就湮”;2002年11月3日,谌氏家族重葺围墓石,重刻墓碑(墓碑内容应是1799年谌克慎所立碑内容),碑帽也应为1799年所立碑的旧碑帽。2004年春,谌氏家族重修族谱《谌氏族谱—由赣入黔曰鹏曰尚曰毓厚传世系》;2015年谌志铭编辑《中华谌氏曰鹏公世系文史选集》,并将谌祖琨所撰该书《序一》勒石于墓前。2002年所修葺的围墓石上有两幅楹联:“汉孝唐忠传百代,屯山落水共千秋”、“五里家声远、筠阳世泽长”。
“汉孝”:指谌氏二十八世祖谌重,又名谌仲,字重仙,号文叠;东汉和帝十三年(公元101年)举孝廉,官至荆州刺史,封汉昌侯。唐代文学家杜牧作有《荆州刺史汉昌侯祠记》,记述其孝、廉事迹。
“唐忠”:唐僖宗时期(875—888年),社会动荡不安,盗匪蜂起,四十五世祖谌端甫举义兵协助朝廷保卫豫章(今南昌),遂得一方平安。事闻于朝,诏授观察使,封毅穆公。
“屯山”:大屯村座落于大方云龙山西麓。
“落水”:落脚河流经大屯村,谌曰鹏墓位于落脚河东畔。
“筠阳”:时唐祚将倾,谌端甫乃隐居筠州(又名筠阳,南宋改称瑞州,今江西高安市)风山,称“筠阳始祖”。
“五里”:五十四世祖谌乐全,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迁居瑞州五里(今江西高安市灰埠镇五里村),史称“五里始祖”。
二、谌曰鹏传
谌姓起源于周平王因地名赐姓。据《姓氏源流》记载:“大节,远古尧帝的第三子,其后裔子孙在西周末期亦称大节。在周平王姬宜臼时,(大节族人)组军伐戎、恢复周王朝有功,在周平王迁都成周后,被赐予成周之东的谌地(即谯阳),遂以封地为姓,始有谌氏一族。”
山东黄县丁氏家族存有一谌鼎,其铭文(金文)为:“谌肇作,其皇考皇母者妣(比)。君口鼎谌,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谌曰鹏,字云程,谌乐全十世孙。明嘉靖初(1527年前后)生于江西筠州五里,出身书香世家,其高祖父谌宜绅系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进士,曾任浙江处州府云和县知县。谌曰鹏幼读诗书,年满弱冠投笔从戎,在明长城边上重镇宣府(今宣化一带)、大同等地戌边;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发生“庚戌之变”后,参与明朝抗击蒙古土默特部持续二十年的入侵战争。谌曰鹏因作战有功,升卫指挥使,继任宣大总兵,诰封明威将军,正四品衔。嘉靖末或隆庆初(约1560年前后),因释放降卒获咎,貶調贵州都指挥使下属的赤水卫(今毕节市七星光区北部)。
赤水卫,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九月置,治所在今四川泸州市叙永县赤水镇,辖境相当于今叙永县、古蔺县两县南部与贵州毕节七星光区北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废毕节卫、赤水卫,置毕节县,即今毕节七星关区。万历年间,谌曰鹏解甲归田,后移居今毕节豪沟。谌曰鹏为谌氏入黔始祖之一。谌曰鹏有十子:谌以德、谌以定、谌以元、谌以畋、谌以敬、谌以义、谌以安、谌以珍、谌以仁、谌以孟。
明·天启元年(1621),永宁宣慰使奢崇明反明,贵州宣慰司同知安邦彦、乌蒙土目安效良起兵呼应,攻占沪州、重庆、遵义、赤水、毕节等地,崇祯二年(1629)平定叛乱。八年间双方动用兵力数十万,伤亡惨重,史称“奢安之乱”。当时居住毕节卫的日鹏公子孙,在毕节卫失陷后,作为外来人口且有人在军队任过职,处境艰难,纷纷徙居外地,各自谋生。以定、以敬、以珍迁今织金县,以元、以义、以安迁今大方县,毕节留下以德、以畋、以仁支,以孟不祥。清初,以畋子文明迁今织金,以仁孙会辅迁今大方岩脚村白岩,毕节仅有以德支系。
清朝历时二十年的“咸同之乱”(1854—1874),贵州经历前所未有动荡,人口锐减上百万,从动荡前的四百余万锐减到三百多万,谌氏家族有许多是殷实之家,在动荡不安中,损失较大,族人罹难,许多祠堂毁于兵燹,田产荒废,迁徙外流逃难,家道式微。
三、“忠厚传家,耕读为本”,重教兴族
“明·嘉靖末年间(1560‘s),入黔始祖谌曰鹏带着‘忠厚传家,耕读为本’祖训来到乌蒙山区赤水卫,至今四百陆拾余年。”四百多年来,谌氏族人严守祖训,重教兴族,人文蔚起。“仅在清代,谌曰鹏世系至少有秀才130余人、贡生44人、国子监学生7人、举人21人、进士3人(明通进士谌克慎、翰林谌厚光、谌增模),谌焕模曾任国子监学正。
谌曰鹏世系名人还有:丁宝桢老师谌忠印,丁宝桢妻谌夫人(谌忠觐长女),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军区原政委谌宏昌,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四医院原政委谌宏宇,清代织金谌氏私塾老师谌镛模(谌金寿),爱国民主人士、贵州近代地质学家、教育家、诗人并有“神童”之称的谌湛溪(谌祖恩),爱国民主人士、参加反清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四十三军中将参谋长、第一师师长的谌少波(谌祖晟,谌湛溪胞弟),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周恩来挚友并曾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办公室上校秘书的谌志笃(谌石僧),爱国民主人士、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少将参议、作为何应钦英语翻译参加抗战芷江受降典礼的谌志远,爱国民主人士谌志熊(谌幼伯),中国共产党党员、曾随柏辉章102师战地服务团参加抗战、青年文艺工作者、周恩来邓颖超干女儿谌曼里(谌贻蕙,谌志笃长女),黄埔军校五期步科毕业生、国民政府陆军整编八十三师中将师长谌志豪,黄埔军校毕业生,民国时期贵阳警备区司令谌志全,黄埔军校毕业生、民国时期大定城防司令谌志伊等。
四、谌姓字辈
字辈,古名派行、派歌。“谌姓一世祖大节至五十三世祖可宏,没有字辈遵循。南宋初期,住江西筠州的湛氏各支系(当时称团)联合编写修家谱时,始拟定字辈四十代:
全夫宝其是
容宜节茂益
曰以文会友
克守忠厚模
祖志贻鸿(宏)业
孙谋起令图
嘉修成彦士
理学尚纯儒”
五、谌会清其余氏墓
在谌曰鹏墓旁,还有其曾孙(谌会清,谌曰鹏—谌以安7—谌文林2—谌会清)妻余氏墓。
五、谌曰鹏墓位置
“六十四世祖公讳曰鹏,明临赤水卫,始入黔。墓葬西关外大屯。”(咸丰九年谌厚賢)。西关外即为明代法戈则溪西关外,今大方县西郊10里处。谌曰鹏墓位于大方县云龙山西麓、落脚河东畔半山的大方镇顺德街道办事处大屯村,与大屯村村委会一路之隔(不足十米)。谌曰鹏墓位置导航:“大方县顺德街道办事处大屯社区卫生室”或“黔省谌氏起始祖谌曰鹏墓”。
2013年,撤销大方县大方镇,设置慕俄格古城、顺德、红旗三个街道办事处。原大方镇区域因也是原明代奢香夫人贵州宣慰府所在地,奢香夫人又被朱元璋封为“顺德夫人”,故改名“顺德街道办事处”。
六、十二音律与自然节令,仲吕为农历四月
十二律是古代汉族乐律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古代的定音方法,通过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半音的一种律制。十二律分为阳律(六律)和阴律(六吕),共计十二个。这些律名包括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阳律六),以及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阴律六)。这些律名不仅代表了古代音乐的十二个基本音高,而且与自然界的季节和月份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十二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伶伦利用竹筒长短造成发音高低不同的原理,定出了声律准则,这些准则后来被称为十二律。十二律与十二月相对应,体现了古人将音乐与自然界的节奏和周期性变化相结合的智慧。例如,大吕作为十二律中的第二律,位于十二月份的十二月,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相交,象征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开始,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季节更迭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十二律不仅在音乐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的“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表明了十二律在古代祭祀活动中的重要性。这些律名不仅代表了音高,也承载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二律不仅是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自然规律和宇宙观念的重要体现,展现了古人对音乐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应用。
由于音律与一年中的月分恰好都定有十二个,于是在中国上古时代,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上的记载,它们之间的对应为∶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夹钟;
季春之月,律中姑冼;
孟夏之月,律中中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宾;
季夏之月,律中林钟;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钟;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七、落脚河(白甫河)
落脚河(白甫河)是毕节市境内主要河流,属于乌江水系,是乌江北源—六冲河下游左岸支流。落脚河发源于毕节市七星关区西北黄泥大娄山山脉南麓,流经七星关区和大方县,全长约110公里,在大方果宝乡汇入六冲河(洪家渡的支嘎阿鲁湖)。
落脚河(白甫河)上游从七星关城区穿城而过,于德溪新区德溪街道办梓同阁(三岔河)处与从观音桥流下来的后河汇合,汇合口以上河段(不含后河)称“倒天河”,河长45公里;流至大方县双山镇中路村一带叫“法寨河”,流至大方县城西谷地一带(记大屯村)叫对江河,再往下,叫白布河。大方县城就坐落在对江河的河谷上的云龙山的半山腰,是一座典型的山城,对江河是大方县城的主要河流,距离县城直线距离约五公里。
